翻译
成对的鸿雁正欲结队南飞,仿佛要脱离雁群;它们依依不舍的样子,就像当年北归故土的人一般。我远远地知道,在北方的大漠中风雪交加、气候严寒;因此,它们还要在江南多停留半个月,享受这温暖的春光。
以上为【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惠崇:北宋僧人,能诗善画,尤工小景,为“九僧”之一。
2. 春江晚景:惠崇所绘的一幅画,描绘春日江边景色,已失传。
3. 归鸿:归来的大雁,古人常以鸿雁南来北往象征季节更替或游子思归。
4. 破群:脱离群体,此处指鸿雁即将启程南飞,队伍将散。
5. 依依:形容留恋不舍之态。
6. 北归人:指从南方返回北方的人,暗含羁旅思乡之意。
7. 遥知:推想,遥想。
8. 朔漠:北方荒漠之地,泛指塞外苦寒之域。
9. 多风雪:形容北方气候恶劣,寒冬漫长。
10. 更待江南半月春:意谓鸿雁尚需在江南多留半月,以避北方严寒,享受春暖。
以上为【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题画诗中的佳作,原为《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之一(此为其二)。虽题为“春江晚景”,实则借画意抒发诗人对时节变迁、人生漂泊的感慨。诗以归鸿为切入点,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其情感,既写出了自然物候的变化,也寄寓了诗人自身宦海浮沉、思归难归的复杂情绪。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题画诗“即物寓情”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题惠崇画作《春江晚景》的组诗之一,虽无画面直观参照,却通过文字再现画境,并加以深化。首句“两两归鸿欲破群”,写鸿雁成双结对,似将离群而去,既点出时值春末夏初(大雁春季北归),又以“欲破群”三字勾勒出行前的躁动与分离之感。次句“依依还似北归人”,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人格化,把鸿雁拟作思归之人,情感顿生,使物象与人情交融无间。
后两句由眼前之景转向对远方的想象:“遥知朔漠多风雪”一笔宕开,从江南春色转至北国苦寒,形成强烈对比。正因如此,“更待江南半月春”便显得尤为珍贵——不仅是鸿雁的选择,更是诗人对温暖、安定生活的向往。一个“更待”,饱含眷恋与无奈,既是写雁,亦是自况。
全诗短短四句,层次分明:由近及远,由实入虚,由景及情。在有限篇幅中展现出广阔的空间感和深沉的时间意识,充分体现了苏轼诗歌“理趣与意境兼备”的特点。
以上为【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称:“东坡题画诗,不粘不脱,超然象外,此其一也。”
2. 清代纪昀评此诗:“语浅意深,借物抒怀,自有余味。”(见《瀛奎律髓汇评》)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此诗看似写景,实则寓意深远。‘依依还似北归人’,已逗出人心;‘更待江南半月春’,尤觉情长。”
4. 张鸣在《中国文学史》中指出:“苏轼善于将日常所见升华为哲理感悟,此诗以归鸿为引,写出对人生归宿的思考,平淡中见厚重。”
以上为【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