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田间放水流动声幽咽,插秧尚未完毕麦已成熟。
相伴到苦竹寺烧煮新笋,又去荷花洲踩挖鲜藕。
船头细切活鱼成缕缕薄片,船尾烹煮新米饭香雾浮浮。
迎风饱食后得以安眠,岂容琐事滞留胸中。
君不见壮士失意憔悴时,饥则谋食,渴则谋饮,功名之念却无休无止。
以上为【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蔡准:字懋臣,时任郎中,与苏轼多有唱和
2. 决水:开渠放水灌溉
3. 苦竹寺:杭州寺院,以苦竹闻名
4. 踏藕:赤足入泥采藕
5. 斫鲜:切割活鱼作脍
6. 炊玉:煮新米,喻米莹润如玉
7. 细故:琐碎事务,贾谊《鵩鸟赋》“细故蒂芥兮,何足以疑”
8. 壮士憔悴:化用杜甫《梦李白》“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以上为【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田园生活的清新意象与功名追求的执著形成鲜明对照,通过“烧笋踏藕”“斫鲜炊玉”的闲适场景,展现超脱尘累的生命境界。尾句“功名有时无罢休”的冷峻点破,在明快的农家乐事中投下现实阴影,形成苏轼诗中常见的“乐景写忧”的复合情感结构。
以上为【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采用双线并置的结构艺术。前七句以流动视角铺陈田园雅趣:从“决水插秧”的农事活动,到“烧笋踏藕”的山寺野趣,再到“斫鲜炊玉”的船宴之乐,三个场景层层递进,最终收束于“临风饱食”的圆满体验。动词“携”“下”“斫”“炊”的连续运用,赋予全诗明快的节奏感。末三句突转议论,“君不见”的呼告句式将诗意引向更深层面——表面写壮士饥渴的基本需求,实则暗讽功名欲望的无穷无尽。这种在田园牧歌中突然插入现实批判的笔法,与陶渊明《饮酒》其五“心远地自偏”的纯粹超然有所不同,更多体现了苏轼作为士大夫在出世与入世间的复杂心态。
以上为【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东坡《游西湖》诗,叙景物清丽如画,末语忽作庄语,此其天机自动处。”
2. 明·袁宏道《苏长公合作》:“前七句何等快活,末忽转出感慨,如舞剑者忽然收势。”
3.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结处触绪生波,正是东坡机锋侧出之本色。”
4. 日本·赖山阳《东坡诗钞》:“‘船头’‘船尾’一联,似香山而较遒,末三句拓开境界,宋诗所以异唐。”
以上为【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