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屠不目全,妙额惟妆半。
更刀乃族庖,倚市必丑悍。
平生魏公筹,忽斫郢人墁。
诗书亦何用,适道须此馆。
多言虽数穷,微中或排难。
子诗如清风,翏翏发将旦。
胡为久闭匿,绮语真自患。
许时笑我痴,隔屋相咏叹。
竟识彦道不?
绝叫呼百万。
持归不忍食,尺素解凄断。
中有清圆句,铜丸飞柘弹。
春愁结凌澌,正待一笑泮。
百篇倘寄我,呻吟郑人缓。
翻译
神灵屠夫不以全目视物,妙美的额角也只画一半。
再锋利的刀也只是厨子所用,倚靠市井者必定粗丑强悍。
平生曾有魏公运筹之才,如今却如郢匠削白垩般徒劳无功。
诗书又有何用?通达大道还需这座学馆。
多言虽常致困窘,微妙之语却可排解艰难。
你的诗如清晨清风,萧萧然吹拂将晓的天边。
为何长久沉默藏匿,难道是怕绮丽辞藻反成祸患?
有时你笑我痴愚,隔着屋墙彼此吟咏感叹。
谁能真正懂得彦道一般的高才?唯有大声呼喊百万遍也难尽其意。
清明之朝固然人才济济,各家子弟皆已登第戴冠。
别说清颍之水从此将我们隔断如河汉遥迢。
他日若我独自前来,定会钓得鱼儿用杨柳穿贯。
拿回家不忍烹食,尺素传情令人凄然肠断。
诗中自有清丽圆转之句,如铜丸击打柘枝鼓般铿锵动听。
春愁凝结如冰澌未融,正待你一笑化解。
若能寄我百篇诗作,我将在病中吟诵,如郑人缓步呻吟般珍惜不已。
以上为【新渡寺席上,次赵景贶、陈履常韵,送欧阳叔弼。比来诸君唱和,叔弼但袖手傍睨而已,临别,忽出一篇,颇有渊】的翻译。
注释
1. 新渡寺:地名,具体位置待考,或在颍州(今安徽阜阳)一带,苏轼曾任颍州知州。
2. 赵景贶、陈履常:赵令畤(字景贶),宋宗室,文学家;陈履常即陈师道,字履常,江西诗派重要诗人。
3. 欧阳叔弼:欧阳棐,字叔弼,欧阳修第四子,善文辞,与苏轼交好。
4. “神屠不目全”:化用《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之意,谓神妙之屠者不必以目视,凭神遇而非目视。此处喻高明者不拘形迹。
5. “妙额惟妆半”:典出《后汉书·梁冀传》,梁冀妻孙寿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啼妆”即半面妆,形容妖艳。此处或讽世人只重外表修饰。
6. “更刀乃族庖”:出自《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族庖指普通厨子,喻凡俗之人。
7. “倚市必丑悍”:指市井之徒多粗鄙凶悍,与“妙额”形成对比,讽刺世俗取向。
8. “魏公筹”:指唐代魏征善谋略,辅佐太宗治国,此处借指欧阳叔弼有经世之才。
9. “斫郢人墁”:典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削尽白垩而不伤鼻。此处反用其意,谓才华不得施展,徒然浪费。
10. “铜丸飞柘弹”:汉代有“铜丸击鼓”之技,张衡《西京赋》载“跳丸剑之挥霍”,形容技艺精妙。此处喻诗句节奏铿锵、灵动有力。
以上为【新渡寺席上,次赵景贶、陈履常韵,送欧阳叔弼。比来诸君唱和,叔弼但袖手傍睨而已,临别,忽出一篇,颇有渊】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新渡寺席上赠别欧阳叔弼(欧阳棐)所作,兼和赵景贶、陈履常等人唱和之韵。诗中既有对友人才华的激赏,也有对其沉静寡言性格的调侃与理解;既抒发了离别的不舍,又寄托了未来重逢、诗书往还的期待。全诗融哲理、情感、才情于一体,语言奇崛而意蕴深长,体现了苏轼一贯的豪放与深情并存的风格。诗中多用典故与比喻,如“神屠不目全”“斫郢人墁”等,既显学识渊博,又深化主题,表达对才士处境的深刻体察。
以上为【新渡寺席上,次赵景贶、陈履常韵,送欧阳叔弼。比来诸君唱和,叔弼但袖手傍睨而已,临别,忽出一篇,颇有渊】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开篇以“神屠”“妙额”起兴,借《庄子》哲思引出对才德与表象的思考,暗喻欧阳叔弼内敛而不张扬的性格。继而以“族庖”“丑悍”对比,批判世俗价值取向,凸显高才之孤独。第三联转入对欧阳叔弼才能的赞许与惋惜——有“魏公之筹”却如“斫墁”无功,流露出对其仕途不显的同情。
“诗书亦何用”一句看似消极,实则反衬出精神交流之珍贵。随后笔锋一转,盛赞其诗“如清风发将旦”,清新脱俗,照亮人心。接着以“久闭匿”“绮语患”点出其沉默之因,或是避祸,或是自守,体现苏轼对友人心理的体贴。中间数句回忆共处时光,“隔屋咏叹”“绝叫百万”,极写知己相契之深。
末段展望未来,“异时我独来”“得鱼杨柳贯”,画面温馨质朴,充满生活气息,又暗含“鱼雁传书”之意。“尺素解凄断”“一笑泮”将离愁与期待交融,收束于“百篇寄我”的恳切请求,情真意切。全诗用典密而不涩,比喻奇而不怪,情感由哲思入深情,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代文豪的思想深度与人格温度。
以上为【新渡寺席上,次赵景贶、陈履常韵,送欧阳叔弼。比来诸君唱和,叔弼但袖手傍睨而已,临别,忽出一篇,颇有渊】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出入庄骚,托意深远,于赠别中见胸襟,非徒应酬之作。”
2. 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三十五评:“起语奇崛,如‘神屠不目全’,非东坡不能道。通篇以理驭情,典故纷披而脉络清晰,可谓赠别诗中上乘。”
3.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引查慎行语:“‘诗书亦何用’二句,似愤似叹,实含无限感慨。盖东坡屡遭迁谪,益觉文字之可恃而不可恃也。”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子诗如清风’以下,纯以真情打动,前之议论皆为此蓄势。末以‘呻吟郑人缓’作结,自比病中待药,极见珍重之意。”
5. 钱钟书《宋诗选注》未选此诗,但在《谈艺录》中提及:“东坡赠答之作,往往于戏谑中见郑重,如送欧阳叔弼诗,嘲其‘袖手傍睨’,而终致‘百篇倘寄我’之恳,情谊深厚,非泛泛尔。”
以上为【新渡寺席上,次赵景贶、陈履常韵,送欧阳叔弼。比来诸君唱和,叔弼但袖手傍睨而已,临别,忽出一篇,颇有渊】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