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竹西亭已不见昔日的上方老僧,来到石塔又巧遇惠照禅师。我也将如化身一般远赴东海(文登),只愿此去姓名不被世人知晓。
以上为【余将赴文登,过广陵,而择老移住石塔,相送竹西亭下,留诗为别】的翻译。
注释
1. 余将赴文登:苏轼于元丰八年(1085年)由常州移知登州(治所在今山东蓬莱),文登为登州属县,此处代指登州任所。
2. 广陵:古郡名,即今江苏省扬州市。
3. 择老:或为“上方老”的误写或别称,亦有版本作“上方老”,指原居竹西寺的高僧。
4. 移住石塔:指该僧人迁居至扬州石塔寺。
5. 石塔:即扬州石塔寺,始建于唐代,为当时著名佛寺。
6. 竹西亭:位于扬州城北竹西寺附近,为古代送别胜地,“竹西佳处”出自杜牧诗,后成为扬州文化意象之一。
7. 上方老:指原居竹西上方寺(或泛指竹西精舍)的老僧,法号不详,为苏轼旧识。
8. 惠照师:石塔寺僧人,与苏轼有交谊,生平不详。
9. 化身东海:借用佛教“化身”概念,既指自己远赴东海之滨的登州,也暗含超脱凡俗、遁世之意。
10. 姓名莫遣世人知:表达诗人厌倦仕宦喧嚣,渴望隐逸无名的生活理想。
以上为【余将赴文登,过广陵,而择老移住石塔,相送竹西亭下,留诗为别】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贬谪途中所作,写于其赴任登州(今山东蓬莱)途经广陵(今扬州)时,与僧人惜别之作。诗中流露出诗人对仕途浮沉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前两句借“上方老”之离去与“惠照师”之重逢,暗喻人生聚散无常;后两句以“化身东海”表达自己即将远行,更希望脱离尘世纷扰,不求闻达。全诗语言简淡,意境空灵,融禅意于离情之中,体现了苏轼晚年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余将赴文登,过广陵,而择老移住石塔,相送竹西亭下,留诗为别】的评析。
赏析
本诗短短四句,却蕴含深厚的人生感慨与禅意哲思。首句“竹西失却上方老”,以“失却”二字点出物是人非之感,昔日送别的老僧已迁他处,象征着一段因缘的终结;次句“石塔还逢惠照师”笔锋一转,写出意外重逢之喜,体现人生聚散虽无常,亦有相契之缘。两相对照,既有无常之叹,又见随缘之乐。
后两句由外景转入内心,苏轼以“化身东海”自比,既实指赴任登州之路,更借佛教术语表达精神上的超脱——仿佛灵魂已先于肉身飞升,远离尘网。结句“姓名莫遣世人知”尤为深沉,折射出历经乌台诗案、屡遭贬谪后的疲惫与清醒。他不再追求功名显达,反而向往 anonymity(无名)的宁静生活,这种思想与其晚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心境遥相呼应。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意境深远。通过寺庙、僧人、送别等意象,构建出一个充满禅机的离别场景,展现了苏轼融合儒释、出入仕隐的独特精神世界。
以上为【余将赴文登,过广陵,而择老移住石塔,相送竹西亭下,留诗为别】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三十六引查慎行语:“此诗作于元丰八年秋,公自常州赴登州道出扬州。‘上方老’‘惠照师’皆方外交游,可见公晚岁益近禅悦。”
2.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语极平淡,而感慨弥深。‘化身东海’四字,有翛然出世之想。”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云:“‘竹西’‘石塔’皆扬郡禅刹,公过而赋之。前二句纪事,后二句抒怀,不假修饰,而情味自远。”
4.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东坡晚年诗多涉禅理,如此类‘化身’‘莫遣人知’之语,非徒用典,实乃心声流露。”
5. 《历代诗话》引《纪评苏诗》:“此绝似王摩诘,但摩诘静而公动,摩诘纯乎禅,公则禅中有儒,故其放迹而不忘世情。”
以上为【余将赴文登,过广陵,而择老移住石塔,相送竹西亭下,留诗为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