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
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
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
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晚乃步出城东,鬻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
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移种雪堂之西。
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
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翻译
黄州定慧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枝叶特别繁荣茂盛。每年花开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客人前去喝酒,已经五次醉在这海棠树之下了。今年又和参寥禅师以及其他两三个人去访赏,然而那个园子已经换了主人。主人虽然是个市井之人,但因为我的原因,他也稍稍地培育治理了这个园子。园子里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坚韧,树的筋脉都显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头颈。花为白色,很圆,好像很多颗大粒的珍珠,香气和颜色都很不平凡。这种树不讨人喜欢,主人本来想过一阵砍去,也是因为我的缘故,没有被砍掉。喝过酒之后,我们去姓尚的人家休息。尚氏也是个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乾净整洁,好像吴越之地的人,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我醉躺在小板阁上,一会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琴,琴声像悲鸣的风、微亮的月光,铮铮有声,得到的享受是人间所没有的。到了晚上,徒步来到城东,买了一个大木盆,心想可以注入清水,浸泡瓜和李子,于是沿着小沟,走进了姓何与姓韩人家的竹园。那时何氏在竹林之间修筑大堂,已经把地方都腾出来了,于是把酒放在竹荫下。有一个叫刘唐年的主簿,送给我们一种油炸的小吃,名字叫“甚酥”,味道很好。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路上拜访了姓何人家的小园子,跟他要了一丛橘子,移植到了雪堂的西边。客人徐得之马上就要启程到闽中去,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于是恳请我记下今天之事,作为以后的谈资。那个时候,参寥是唯一一个不喝酒的人,于是用枣汤代替了酒。
版本二:
黄州定慧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树,特别繁茂。每年花开之时,我必定带着客人在此摆酒赏花,已经在树下醉饮五次了。今年我又与参寥禅师及几位朋友前来探访,却发现园子已经换了主人。新主人虽是市井百姓,但因为我的缘故,对这株海棠稍加培护管理。山上有许多老枳木,木质瘦硬而坚韧,树皮筋脉突露,如同老人的脖颈。开的花洁白而圆润,累累如大珍珠,香气与色泽都非同寻常。这种树木平日不为人所喜爱,人们往往稍稍见到就砍去,但因我的喜爱,它也得以幸免被伐。饮酒之后,我们前往尚姓人家休息。尚氏也是普通市民,但居所整洁雅致,宛如吴越之地的人家,竹林花圃皆令人欣喜。我醉后躺在小板阁上,稍醒时,听见坐中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琴,曲调如悲风拂晓、明月清辉,铮铮作响,意境超然,仿佛不在人间。傍晚时分,我们步行出城东门,买了一个大木盆,本意是用来盛清泉浸泡瓜果李子,于是沿着小水沟,进入何氏与韩氏的竹园。当时何家正在竹林间建屋,已清理出空地,我们便在竹荫下设酒宴饮。有位刘唐年主簿送来油煎的点心,名叫“甚酥”,味道极为鲜美。客人们还想继续饮酒,我却忽然兴致已尽,便直接回家了。途中经过何家的小花园,我向他讨了几丛橘树,移种到雪堂的西边。同行的徐得之先生即将前往闽中,以后能否再聚难以预料,因此请我写下此文,留作他日回忆时一笑。当时只有参寥禅师不饮酒,以枣汤代酒。
以上为【记游定慧院】的翻译。
注释
定慧院: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南。苏轼元丰三年二月到黄州,最初寓居定慧院。同年五月移居临皋亭。
小山:即柯山。
携(xié)客:与客聚会。
置(zhì)酒:陈设酒宴。
五醉:苏轼此游在元丰七年三月初三日,在黄州已经五次见此海棠花开,醉饮其下。
参寥(cān liáo)禅师:僧人道潜,钱塘人,苏轼通判杭州时与之交游。
二三子:同游者有崔成老、徐得之等人。
市井人:商贾。
枳(zhǐ)木:也称枸橘,果实可入药。
性:质地。
瘦韧(rèn):指不茁壮,但柔软坚实。
筋脉:原指静脉管,这里指树的韧皮纤维皮层。
累累(lěi):连接成串。
稍稍:全都。
憩(qì):休息。
尚氏:疑为尚世之。原为落第秀才,后成小商人,湖北黄冈人。
第:大住宅。
修洁:高洁。修,指空间距离大;洁,整洁。
吴越:指古代吴国、越国。此指江浙一带地方。
崔成老:崔闲,字成老,号玉涧,庐山道士。他是琴曲《醉翁操》的作者沈遵的弟子,精古琴。曾往黄州访苏轼,成为挚交琴友。
雷氏琴:苏轼题跋有《家藏雷琴》一首,言琴上有“雷家记”字样。谓“此最琴之妙,而雷琴独然”。
鬻(yù):卖,这里可作买讲。
瀹(yuè):浸渍。
夤(yín)缘:循沿。
何氏、韩氏:指友人何圣可、韩毅甫。
刘唐年:字君佐,时任黄州主簿。
为甚酥(sū):一种米粉做的油煎饼,甚酥美,苏轼起名“为甚酥”。
藂(cóng)橘:一丛橘树,藂同“丛”。
雪堂之西:指雪堂西面的东坡之地。
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黄州知州徐大受之弟,苏轼友人。
闽(mǐn)中:古郡名,治所在冶县(今福州市),辖境相当于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宁海及其以南的灵江、瓯江、飞云江流域。后以“闽中”通指福建一带。
拊(fǔ)掌:拍掌,意谓开怀大笑。
1. 定慧院:位于黄州(今湖北黄冈),为唐代所建佛寺,苏轼贬居黄州时常居于此。
2. 参寥禅师:即僧道潜,字参寥,杭州人,苏轼好友,精通诗文,与苏轼交谊深厚。
3. 二三子:指几位友人,语出《论语》,意为“几个人”。
4. 市井人:指平民百姓,非士大夫阶层。
5. 枳木:即枸橘,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刺,常作绿篱,古人认为其质粗劣,不入园林。
6. 雷氏琴:唐代蜀中雷氏家族所制古琴,音色清越,为历代所珍。
7. 鬻(yù):卖。此处指买,古汉语中“鬻”可泛指交易行为。
8. 瀹(yuè):煮、浸渍。此处指用清水浸泡瓜果。
9. 夤缘:沿循、顺着。
10. 藂(cóng)橘:即丛橘,一丛橘树。“藂”同“丛”。
以上为【记游定慧院】的注释。
评析
这篇散文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记述了作者与二三友人一天愉快的游赏,随物赋形,信笔抒意,以淡雅的笔触,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渲染出一种清新隽永的意境。引人人胜,耐人寻味。
《记游定慧院》是一篇典型的宋代笔记小品,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细腻,展现了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生活片段与精神世界。文章以一次寻常游赏为线索,记述了与友人访海棠、饮酒、听琴、步归、乞橘等琐事,却在平淡中见深情,在日常中显高致。文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也有对人物性情的微妙刻画,更透露出作者身处逆境而不失其乐的旷达胸怀。通过“海棠”“枳木”“琴声”“甚酥”“橘树”等具体意象,构建出一个清幽雅洁、充满人文气息的生活空间。全文结构松散而神气贯通,体现了宋人“以文为戏”“寓理于事”的写作特色,亦可见苏轼随缘自适、寄情山水的人生哲学。
以上为【记游定慧院】的评析。
赏析
本文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约元丰五年至七年,1082–1084),是他生活相对安定、思想趋于成熟时期的作品。全篇以“记游”为名,实则借景抒怀,寓情于事。首写海棠,“特繁茂”三字即见珍爱之情,“五醉其下”更显流连之久,暗含身世之感——海棠孤植荒山,犹己独处贬所,然不改其华美,正象征诗人虽遭放逐而不坠其志。继写枳木,形貌枯瘦却香色不凡,且因“予故”得免斧斤,实为自况:世人所弃者,我独赏之,体现苏轼超越世俗的价值观。尚氏“市井人而修洁如吴越间人”,说明苏轼重内在风致而非身份地位,反映其平等开放的人生态度。崔成老弹琴一段尤为精彩,“悲风晓月”四字勾勒出清冷高远之境,“意非人间”则将听觉感受升华为精神超脱,令人想起《前赤壁赋》中“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妙境。结尾乞橘移种,看似闲笔,实含深意:橘树经冬不凋,屈原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咏,象征坚贞不渝之志;移种雪堂西,或寓“虽处江湖之远,不忘其本”之意。全文无议论而寓意自现,语言简淡而韵味悠长,堪称宋代小品文典范。
以上为【记游定慧院】的赏析。
辑评
1. 《三苏文范》卷十二引茅坤评:“此等文字,信笔写出,皆成妙境。所谓‘胸中洒落’者,非东坡不能。”
2. 《唐宋八大家文读本》评:“琐琐细事,写来俱有情致。盖胸中有丘壑,故目中无俗物。枳木、市井人皆成文章,此真善于取象者也。”
3. 《古文辞类纂》姚鼐评:“苏公黄州诸记,皆萧散有韵致,此篇尤以冲淡胜。不假雕饰,自然清远。”
4. 《苏文忠公全集》附录引黄震评:“游定慧院数条,皆记一时景事,而寓意深远。观其爱枳木、乞橘树,知其托兴非浅。”
5. 林语堂《苏东坡传》称:“这篇小记,如一幅淡墨山水,笔笔不经意,处处见深情。东坡之可爱,正在此等处。”
以上为【记游定慧院】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