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碧玉碗中盛着红玛瑙般的果实,用清晨井水滋养着石菖蒲。
也知道佛法供养本无止境,姑且问一问禅师您是否已经心满意足了?
以上为【赠常州报恩长老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常州报恩长老:指常州报恩寺的一位年高德劭的僧人,具体姓名不详。
2. 碧玉碗:青绿色玉石制成的碗,形容器皿精美。
3. 红玛瑙:此处比喻颜色鲜红如玛瑙的果实或供品,可能指石榴、樱桃之类,亦可象征佛教中的珍宝供养。
4. 井华水:清晨第一次汲取的井水,古人认为此水清冽纯净,有养生、净心之效,常用于煎药或供佛。
5. 石菖蒲: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生于水边石上,古人视为清雅之物,多用于案头清供,象征高洁与长寿,亦入药。
6. 法供:指以香花灯果等物品供养佛法僧三宝,也包含以修行、智慧为供。
7. 无穷尽:佛教讲布施与供养无有穷尽,体现慈悲与功德的无限性。
8. 试问:试探性地发问,带有亲切、调侃之意。
9. 禅师:指修习禅宗的高僧,此处特指报恩长老。
10. 得饱无:是否已经“吃饱”?表面问饮食,实则暗喻精神是否满足,是否已达禅悟之境。“饱”字双关,意味深长。
以上为【赠常州报恩长老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赠予常州报恩寺长老的酬答之作,语言清新自然,意象精巧雅致,融合了生活细节与禅理哲思。前两句以“碧玉碗”“红玛瑙”“井华水”“石菖蒲”等清雅之物描绘寺院清净供养之景,既显物质之精美,又寓精神之高洁;后两句由物及人,转而发问,看似调侃,实则蕴含对禅修境界的探询——供养虽丰,禅心是否已“饱”?全诗在轻描淡写中体现对佛法、修行与内心满足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苏轼融儒释道于一体的思想境界和幽默睿智的语言风格。
以上为【赠常州报恩长老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层次分明,意蕴丰富。首句“碧玉碗盛红玛瑙”极写供养之精美,色彩对比鲜明(碧与红),质地珍贵(玉与宝石),展现寺院庄严清净之气象;次句“井华水养石菖蒲”则转向日常清供,取天然之水养清雅之物,突出禅院生活的素朴与高洁。两句一华一素,相映成趣,既见物质供养之诚,又显精神追求之雅。
后两句笔锋一转,从物象转入哲思。“也知法供无穷尽”承上启下,指出供养行为本身无有止境,暗合佛教“无住相布施”之理;末句“试问禅师得饱无”看似戏谑,实则妙语双关——“饱”既可解为饮食之足,更可引申为心灵之满足、禅悟之圆满。苏轼以轻松口吻叩问修行本质,表达对禅师境界的敬重与探求。全诗语言简练,意象精工,寓庄于谐,体现了苏轼晚年参禅悟道后的通达与智慧。
以上为【赠常州报恩长老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曰:“此诗设色清丽,寓意微婉。‘饱’字双关,妙不可言。”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云:“语似游戏,意实深远。供养虽丰,不如心法之足。东坡于禅理,固非徒托空言者。”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然其论苏诗“以禅入诗,不着痕迹”之说,可为此诗注脚。
4. 《宋诗精华录》选此诗,评曰:“一碗一水,皆见道心。问饱二字,直透禅关。”
以上为【赠常州报恩长老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