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桃花园中未必没有杏花,银矿之中终究含有铅质。
荇菜的长带怎能阻挡波浪,荷花却懂得留住采莲之人。
以上为【六言乐语】的翻译。
注释
1. 六言乐语:指由六个字构成一句的诗歌体裁,“乐语”可能指其语调轻快或用于宴乐场合,亦或仅为标题取意。
2. 桃园未必无杏:桃园本以桃树为主,但未必不杂生杏树,喻事物并非绝对纯粹。
3. 银矿终须有铅:古代冶炼知识中,银矿常伴生铅,故开采银时必得铅,比喻事物相依共存。
4. 荇(xìng)带:指荇菜细长如带的茎叶,生长于水中。
5. 岂能拦浪:怎能阻挡水波,形容柔弱无力抗拒外力。
6. 藕花:即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此处兼指其美丽动人。
7. 解留莲:懂得挽留赏莲之人,“莲”双关,既指水中莲花,也暗喻“怜”(爱恋之人)。
8. 留莲:语义双关,表面是说荷花吸引人驻足观赏,深层或有人情牵绊之意。
以上为【六言乐语】的注释。
评析
此诗题为“六言乐语”,是一首典型的六言绝句,语言简练,意象生动,富于哲理意味。全诗通过自然景物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对事物本质与表象、偶然与必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前两句以“桃园无杏”“银矿有铅”比喻世间万物虽各有类别,但内在联系不可忽视;后两句转写水生植物,以“荇带不能拦浪”反衬“藕花能留莲”,既写实景,又寓含人情物理——有些看似柔弱之物反而具有牵系人心的力量。整体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苏轼融哲思于景物的高超笔力。
以上为【六言乐语】的评析。
赏析
这首六言诗虽短,却构思精巧,层次分明。前两句从矿物与植物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关于“本质与共生”的哲思:桃园虽主桃,亦可有杏;银矿虽求银,终出铅。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更是对人事复杂性的隐喻——世间万物难以孤立存在,纯与杂、主与次往往并存。后两句转入动态描写,以“荇带”之柔弱无法阻挡波浪,反衬“藕花”虽生于淤泥,却以其清丽之姿牵动人心,使人流连。此处“留莲”一语双关,既写实写景,又暗含情感羁绊之意,使诗意更添一层温婉情致。全诗用语平易,却寓意深远,充分展现了苏轼善于在寻常景物中发掘哲理与情趣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六言乐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未收录此诗,现存文献中此诗出处不明。
2. 查《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及《全宋诗》,均未见题为《六言乐语》且内容为此四句者。
3. 此诗风格近似苏轼,然不见于可信版本的苏轼作品集中,疑为后人伪托或误题。
4. “六言乐语”非苏轼常见诗题,亦无相关史料记载此题作品。
5. 四句对仗工整,哲理与意象结合较好,但语言略显刻意,缺乏苏轼典型洒脱自然之气。
6. 清代以来多种苏轼诗选均未收录此诗,学界普遍认为其非苏轼真作。
7. 该诗最早见于网络平台及部分通俗读物,缺乏原始文献支持。
8. 综合考辨,此诗应属伪作或误归,不宜作为苏轼作品引用。
以上为【六言乐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