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月在浊水,何曾不清明。
寸田满荆棘,梨枣无从生。
何时返吾真,岁月今峥嵘。
屡接方外士,早知俗缘轻。
庚桑托鸡鹄,未肯化南荣。
愿持空手去,独控横江鲸。
翻译
昏暗的月亮映在浑浊的水中,可它何曾真的不清明呢?
心田寸土却长满了荆棘杂草,梨树枣树自然无法生长。
何时才能回归我的本真?岁月如今已如此急迫峥嵘。
我多次与超脱尘世的道士交往,早已明白世俗因缘的虚浮轻浅。
就像庚桑楚寄身于鸡鹄之间,却不肯随俗化为南荣之流。
直到晚年才结识这位道师蹇拱辰,却仿佛有着前世的情分。
他笑着指向北山的云彩,呵责我不回去躬耕田园。
那仙人般的汉阴丈人、马丹,都曾穿着微服在人间行走。
近在咫尺却不前去相见,还烦请你代我通报姓名。
我愿空手前往,独自驾驭横江的巨鲸而去。
以上为【留别蹇道士拱辰】的翻译。
注释
1. 留别:临别时留诗相赠。
2. 蹇(jiǎn)道士拱辰:姓蹇,道号拱辰,宋代一位隐居修道的道士,生平不详。
3. 黑月在浊水:比喻清净本性处于污浊环境之中,仍不失其明。
4. 寸田:道家术语,指心田,即人的精神领域。
5. 荆棘:象征烦恼、杂念或世俗欲望。
6. 梨枣:果树名,此处借指善果、德行之成就。
7. 返吾真:回归本真自我,道家所谓“返璞归真”。
8. 峥嵘:原义为山势高峻,此处形容岁月紧迫、人生已入晚年。
9. 方外士:指超脱世俗的道士或隐士。
10. 俗缘轻:认识到世俗因缘皆为虚幻短暂,应看淡放下。
11. 庚桑托鸡鹄:典出《庄子·庚桑楚》,庚桑楚为老子弟子,隐居畏垒山,托形于鸡鹄之间,不显其道,喻隐者藏身世俗而不露锋芒。
12. 未肯化南荣:南荣,或指南方荣华之地,亦或借指趋炎附势之人;“未肯化”表示不肯随俗沉沦。
13. 宿世情:佛教用语,指前世结下的缘分。
14. 北山云:北山象征隐居之地,《北山移文》有讥讽假隐士之典,此处反用,表达对真正隐逸的向往。
15. 诃我:呵责、批评。
16. 归耕:回归田园,躬耕自养,古代士人理想中的退隐生活。
17. 汉阴:指“汉阴丈人”,典出《庄子·天地》,一老翁抱瓮汲水,不愿用机械,守拙避巧,象征纯朴自然之道。
18. 马:指马丹,周代隐士,传说中得道仙人,曾为宦官后弃官修道。
19. 微服方地行:穿着普通衣服在人间行走,仙人隐迹凡尘之意。
20. 咫尺不往见:虽近在眼前却不亲自拜访,略带自嘲与敬重。
21. 烦子通姓名:劳烦你代我通报姓名,表示谦逊与礼敬。
22. 愿持空手去:不带外物,象征无执无求。
23. 独控横江鲸:想象自己驾驭巨鲸横渡大江,极言超凡脱俗、自由无羁之志,带有浪漫色彩。
以上为【留别蹇道士拱辰】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晚年所作的一首赠别隐逸道士蹇拱辰的作品,融合了道家思想、人生反思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以“黑月在浊水”起兴,喻示本性虽处污浊尘世,其光明本质未失,体现苏轼一贯的“本心不灭”哲学。全诗层层递进,由物象转入内心,再由交游写至宿缘,最终表达出对超然世外、返璞归真的深切渴望。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情感真挚而不失洒脱,展现了苏轼晚年参透世情、倾心方外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留别蹇道士拱辰】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以道家哲思为底色,融汇儒释道三教精神,在赠别诗中展现出深邃的人生体悟。开篇“黑月在浊水”一句极具象征意味,既写景又寓理,揭示人在尘世纷扰中仍保有清明本性的信念。继而以“寸田满荆棘”自省内心被俗务占据,无法孕育道德果实,语含痛切。第三联直抒胸臆,“返吾真”三字道尽晚年对生命本源的追索,而“岁月今峥嵘”更添紧迫感,令人动容。
诗中提及“庚桑托鸡鹄”,借用《庄子》典故,表明自己虽处仕途波折,却始终不愿彻底妥协于世俗荣辱。而与蹇拱辰“似有宿世情”的相遇,则赋予这段师友情以超越时空的灵性光辉。结尾数句尤为奇崛:“笑指北山云,诃我不归耕”写出道士的率真与警醒;“仙人汉阴、马,微服方地行”将对方比作古之真人,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愿持空手去,独控横江鲸”更是神来之笔,以雄奇意象收束全篇,表现出诗人虽年迈体衰,精神却欲凌驾沧海、直通大道的豪情与孤高。
整首诗结构严谨,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再升华为超越现实的理想图景,体现了苏轼晚年“外儒内道”的人格境界。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用典自然而不晦涩,堪称其晚年七言古风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留别蹇道士拱辰】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旷超然,盖晚岁栖心方外之作。‘黑月在浊水’一语,足括一生出处之难,而本性不昧之意自在。”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语虽平淡,意极深远。‘寸田荆棘’‘返吾真’等语,皆见道之言。末以‘控鲸’作结,气魄雄伟,非坡公不能道。”
3. 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全诗以道理解缚,以仙思遣怀。蹇道士或非常人,故坡公许以‘宿世情’,非泛然称誉也。”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苏子瞻晚年多涉道教,其赠道流之作,往往寓己身之感,不可仅作酬应观。”可为此诗之旁证。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诗融合哲理、自省与理想于一体,展现苏轼晚年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愿持空手去,独控横江鲸’二句,想象奇绝,实为心灵解放之象征。”
以上为【留别蹇道士拱辰】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