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到哪里去寻觅新的秋天呢?
寂静萧然地伫立在北台上。
秋天才刚刚到来没多久,
风和日光却已显得清爽明亮。
云层之间耸立着孤高的青翠山影,
林梢之外浮现出远处湖水的涨潮景象。
新熟的枣子渐渐可以采摘剥食,
晚季的瓜果依然足以供人品尝。
西风吹送着落日西沉,
万物孔窍仿佛都含着凄凉悲伤。
想到人生应当及时行乐,
白发无情,不会对你宽容放行。
以上为【七月五日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七月五日二首:此为组诗之一,题名表明作于农历七月五日,共两首,今仅录其一。
2. 新秋:初秋,刚进入秋天时节。古人以立秋为界,此处指初秋之景。
3. 萧然:寂静冷清的样子,亦有超然之意。
4. 北台:地名,当为杭州城北某高台,可远眺风景,具体位置待考。
5. 秋来未云几:秋天到来还没多少时间。“云几”,犹言“几何”,多少之意。
6. 孤翠:指远处孤峰或树木呈现出的青翠之色。
7. 林表浮远涨:树林顶端映照出远方水面上涨的光影。“林表”,树梢;“远涨”,远处水面上涨或反光如潮。
8. 新枣渐堪剥:新结的枣子逐渐成熟,可以剥食。
9. 晚瓜犹可饷:迟熟的瓜仍可供食用。“饷”,供给、享用。
10. 万窍含悽怆:语出《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众窍为虚”,形容风吹万物发出悲鸣之声,此处借指风声带来凄凉之感。
以上为【七月五日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五日,时苏轼任杭州通判。全诗以“何处觅新秋”起兴,通过对初秋景物的细腻观察与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锐感知和对生命短暂的深刻体悟。诗中既有清新自然的写景笔触,又蕴含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体现了苏轼融情入景、即景生情的艺术特色。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情感由闲适渐转为苍凉,最终归结于“急行乐”的人生警醒,展现了其豁达中不失警觉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七月五日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前四句写登台望秋,以问句开篇,引人思索,随即点明地点与心境。“萧然”二字既状环境之静,亦透心境之清旷。接着写初秋气候清爽,虽秋意初临,却已见清亮之象,体现诗人敏锐的感受力。中间四句转入具体物象描写:高空孤翠、远水浮光,视觉开阔;新枣可食、晚瓜尚存,生活气息浓厚。自然之景与人间烟火交融,展现初秋丰饶之美。后四句笔锋一转,西风落日,万窍含悲,情绪由明转暗。结尾两句直抒胸臆,“白发不汝放”一句尤为警策,道出岁月无情、人生易老之痛,呼应陶渊明“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之旨。整首诗情景交融,由外景而内情,由闲适而警醒,体现出苏轼早期诗歌中理性与感性并重的特质。
以上为【七月五日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八引查慎行曰:“此诗起语奇警,‘何处觅新秋’如空中闻响,令人神动。次句即实以‘北台’,顿觉境界俱出。”
2. 《纪批苏诗》(纪昀评点)云:“前半写景清丽,后半感慨深沉。‘万窍含悽怆’五字,有风来万壑之势。结语斩截有力,非老于世故者不能道。”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评:“此诗作于杭倅任中,时公方四十,而已有‘白发不汝放’之叹,盖忧谗畏讥,早识宦海风波,非徒伤老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选此诗,称:“起得突兀,收得沉着。中间写景,一一可画。‘新枣’‘晚瓜’,细而不俚,真能于寻常物色中见诗意。”
以上为【七月五日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