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这一生已经觉得万事皆空、毫无牵挂,今年又恰逢丰收之年。从山中的寺庙归来,听到人们谈论的好消息,野外的花草、啼鸣的鸟儿也都显得欢欣喜悦。
以上为【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归宜兴:指苏轼晚年希望退居宜兴(今属江苏),此处表达归隐之意。
2. 竹西寺:宋代宜兴境内的一座佛寺,具体位置已难确考。
3. 此生已觉都无事:表达了诗人历经人生波折后,内心趋于平静,不再为世俗事务所扰。
4. 今岁仍逢大有年:大有年,即丰收之年。此句既写实,也暗含欣慰之情。
5. 山寺归来:指诗人游历山中寺庙后返回。
6. 闻好语:听到令人愉快的消息,可能指政局缓和、民生安定或亲友平安等。
7. 野花啼鸟亦欣然:以拟人手法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出万物同乐的和谐氛围。
8. 苏轼晚年多次请求致仕,向往归隐生活,此诗作于其晚年南迁北归期间。
9. “大有年”出自《左传·宣公十六年》:“大有年”,谓五谷丰熟。
10. 全诗体现道家“无为”与佛家“放下”的思想影响,反映苏轼融合儒释道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归宜兴途中所作,表现了诗人历经宦海沉浮之后心境的淡泊与宁静。面对自然与人间的祥和景象,诗人感受到内心的安适与满足。全诗语言平实自然,意境清幽明快,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虽无激烈情感或深奥哲理,却在平淡中见真味,体现了苏轼晚年“绚烂归于平淡”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作品,风格冲淡平和,情感内敛而深远。首句“此生已觉都无事”直抒胸臆,展现出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释然。一个“觉”字,道出这是长期磨砺后的心灵体悟,而非一时感慨。次句“今岁仍逢大有年”承接上句,由个人心境转向外部世界,既写年成丰收,也暗喻时局稍安,双重喜悦交融。后两句转入具体场景,“山寺归来闻好语”,点出行程与所闻,寺庙象征清净,好语象征希望,构成精神慰藉。“野花啼鸟亦欣然”则以景结情,将人的喜悦投射于自然,使天地万物共情共鸣,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全诗结构紧凑,由心及世,由人及物,层层递进,语言简练而不失韵味,堪称晚年小品中的佳作。
以上为【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晚年出入禅悦,语多冲淡,如‘此生已觉都无事’之类,得陶渊明遗意。”
2. 清代纪昀评此组诗云:“语极平淡,意味自长,盖阅历既深,不假雕饰而真情流露者。”(《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东坡晚年诗,渐入渊明一路,此等绝句,看似不经意,实乃千锤百炼后归于自然。”
4. 《三苏年谱》载: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自儋州北归,途经宜兴,曾有意卜居,此诗或作于是时。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论及苏轼晚年诗风时指出:“愈到晚年,愈趋恬淡,往往以寻常语写非常情。”可与此诗互参。
以上为【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