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煮茶需用流动的活水,还得用旺火煎烹;我亲自到江边钓石处汲取深处清澈的江水。用大瓢舀水仿佛把月影也盛了回来,倒入春瓮之中;再用小勺细细分取江水,注入夜煎之瓶。茶乳如雪翻滚于锅底,煎煮时已泛起细泡;茶汤倾注杯中时,声响宛如松林间骤然刮起的风声。我本肠枯思涩,却也禁不住连饮三碗;而后静坐倾听荒城中那忽长忽短的更鼓声。
以上为【汲江煎茶】的翻译。
注释
深清:指既深又清的江水。
贮月:月映水中,一并舀入春瓶,因此说是“贮月”。
分江:从江中取水,江水为之减了分量,所以说是“分江”。
雪乳:一作“茶雨”、“茶乳”,指煮茶时汤面上的乳白色浮沫。
翻:煮沸时滚动。
脚:茶脚。
松风:形容茶水倒出时的声音。苏轼《试院煎茶》:“飕飕欲作松风声。”
泻:倒出。
“枯肠未易禁三碗”句:意用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未易,不容易;禁,承受。
更:打更。
1. 汲江煎茶:从江中取水煎茶。汲,打水。
2. 活水还须活火烹:活水,指流动的清水;活火,指燃烧旺盛的炭火。古人认为煎茶宜用活水活火。
3. 自临钓石取深清:亲自来到江边钓石处,取江心深处清澈之水。
4. 大瓢贮月归春瓮:用大瓢舀水,水中映月,仿佛把月光一并舀入瓮中。春瓮,指储水的陶瓮,因常用于春日煎茶,故称。
5. 小杓分江入夜瓶:用小勺分取江水,注入夜间煎茶用的瓶中。
6. 雪乳已翻煎处脚:雪乳,形容茶汤泡沫洁白如乳;煎处脚,指茶在锅底翻滚时形成的泡沫边缘。
7. 松风忽作泻时声:茶汤倾注杯中时发出的声音,如同松林间的风声。
8. 枯肠未易禁三碗:枯肠,指饮茶少或肠胃不适,亦暗喻生活清苦;禁,承受,禁得起。意谓本不该多饮,却仍饮下三碗。
9. 坐听荒城长短更:荒城,指偏远冷落的城池,此指儋州;长短更,指更鼓声断续不齐,形容夜深人静,心境孤寂。
10. 此诗作于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贬谪海南儋州期间,是其晚年生活写照之一。
以上为【汲江煎茶】的注释。
评析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OO年),苏轼被贬在儋州(今海南岛儋县)。这首诗就是这一年的春天在儋州作的,诗中描写了作者月夜江边汲水煎茶的细节,具体地反映了被贬远方的寂寞心情。
《汲江煎茶》是苏轼晚年贬居儋州时期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细致描绘汲水、煎茶、品茶的过程,展现了诗人虽处困厄而依然从容自适、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全诗情景交融,以日常琐事入诗,语言清丽自然,意象空灵优美,将寻常煎茶之举升华为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诗人借“贮月”“分江”等奇想,赋予汲水行为以诗意与禅意,末句“坐听荒城长短更”则透露出孤寂中的清醒与内省,表现出其在逆境中坚守高洁情操的品格。
以上为【汲江煎茶】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汲江煎茶”为题,看似写日常小事,实则蕴含深远意境。首联点明煎茶之道——“活水活火”,并写出诗人亲临江畔取水的细节,体现其对生活品质的讲究与亲力亲为的态度。颔联“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极富想象力,将月下汲水的情景诗化,月影随水而入瓮,江流被“分”入瓶,仿佛天地精华皆可收纳于方寸之间,极具浪漫色彩与禅意。颈联转入煎茶过程,“雪乳”“松风”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描摹茶汤翻滚与倾注之声,生动传神,使读者如临其境。尾联由物及人,写自己虽“枯肠”难耐,却仍连饮三碗,既见茶之诱人,亦显诗人借茶遣怀之志。末句“坐听荒城长短更”戛然而止,将前文的闲适转入深夜孤寂,反衬出诗人身处天涯、心寄千古的苍凉与沉静。全诗结构严谨,由动而静,由外而内,展现了一种在困顿中寻求精神慰藉的生活美学。
以上为【汲江煎茶】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东坡此诗,写煎茶而不滞于茶,情景交融,有味外之味。”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引冯舒语:“‘贮月’‘分江’,奇语,非东坡不能道。”又评:“结语荒凉,与前幅轻快相映,愈见感慨。”
3. 查慎行《初白庵诗评》:“通体清空一气,洗尽凡俗,真得香山、放翁之外趣。”
4.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评:“诗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苦难生活,将平凡的煎茶过程升华为精神的净化仪式。”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晚年诗益见冲淡,此诗写景如画,抒情含蓄,寓孤愤于闲适之中。”
以上为【汲江煎茶】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