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城楼之上,湖面的波光在暖阳照耀下仿佛即将漾起涟漪;美人唱起我所作的踏春之歌。鲁公(指李常)的宾客们个个以诗酒为乐,风流倜傥,其中谁最像那超然世外、如神仙般的张志和呢?
以上为【和王胜之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王胜之:名诏,字胜之,北宋官员,苏轼友人,曾与苏轼同在汴京任职,交往密切。
2. 湖光暖欲波:湖面在春日阳光照耀下泛着柔和的光,仿佛水波将动未动,极写春意融融之景。
3. 美人:此处泛指歌女或才貌双全的女子,未必实指某人,亦可理解为美好之人,象征高雅情趣。
4. 踏春歌:指诗人所作描写春游之乐的诗歌,可能为即兴吟咏之作。
5. 鲁公:指李常(字公择),时任齐州知州,封鲁国公,是当时有名的文臣,与苏轼交好。
6. 宾客皆诗酒:形容鲁公门下聚集众多文人雅士,常以吟诗饮酒为乐。
7. 张志和:唐代著名隐士、诗人,号“烟波钓叟”,著有《渔父词》,以逍遥江湖、不慕仕途著称,被时人视为“神仙中人”。
8. 谁是神仙张志和:反问语气,意谓在这些风雅之士中,谁能真正达到张志和那样超凡脱俗的境界?
9. 和王胜之三首:这是组诗中的第一首,其余两首内容不同,但主题相近,多写酬唱、寄情山水。
10. 此诗作年不详,推测为熙宁年间或元祐初年,苏轼在地方任官或返京期间所作。
以上为【和王胜之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友人王胜之唱和之作三首之一,写于其仕途相对平稳时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意境明丽,语言清雅,既有宴游之乐,又含出世之思。通过“湖光暖欲波”展现春日生机,借“美人唱歌”增添诗意氛围,后两句以李常门客皆善诗酒引出对张志和这一隐士形象的追慕,表达了苏轼内心深处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与精神寄托。
以上为【和王胜之三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虽短小精炼,却层次丰富,情景交融。首句“城上湖光暖欲波”以视觉与触觉结合的方式描绘春日湖景,“暖”字点出气候宜人,“欲波”则赋予湖水动态的生命感,仿佛春风轻拂,波澜微起,极具画面感。次句“美人唱我踏春歌”转入人事,美人清歌,唱的是诗人自己的作品,既显得意之情,又体现文人雅集之趣。前两句一静一动,一景一人,构成和谐图景。
后两句由眼前宴乐转向哲思。“鲁公宾客皆诗酒”承接上句的文会场景,赞颂友朋间以诗酒相娱的高雅生活;而“谁是神仙张志和”陡然一转,从世俗欢愉跃至精神超越,以张志和这一隐逸典范作比,提出对真正超脱境界的追问。表面看是赞叹他人,实则暗含自省与理想追求——在热闹之中不忘心灵归宿。
全诗语言平易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一贯的风格:在日常生活中见哲理,在欢宴之际寄幽思。短短四句,既有春光之美、人情之乐,又有出世之想,堪称和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和王胜之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语淡而味永,意在言外。”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此诗:“前二句写景写事,自然流动;后二句用张志和事,寓意深远,非徒作酬应语也。”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和作,每能于应酬中见性情,此首尤得风人之致。”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在论及苏轼唱和诗时指出:“苏轼善于将寻常酬答提升至哲理层面,往往片言只语,寄慨遥深。”此评可为此诗之注脚。
5.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称:“苏轼此类短章,看似随意吟成,实则匠心独运,情景转换自如,常于结尾处宕开一笔,令人回味无穷。”
以上为【和王胜之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