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翠绿的竹筒初次包裹着楝树花,芳香的黍米再次缠绕在菰叶之中。
水边的宫殿开启冰鉴(冷藏器具),琼浆美酒冻结在玉壶之内。
以上为【皇太后阁六首】的翻译。
注释
1. 皇太后阁:宋代宫廷中为皇太后设立的居所或节令行宫,此处指在特定节令向皇太后献诗的组诗。
2. 翠筒:绿色的竹筒,此处指用竹筒包裹的节令食品,可能与粽子或类似食品相关。
3. 楝(liàn):楝树,其花在农历五月开放,常用于端午节驱邪,此处“裹楝”或指以楝花包裹食物,象征时令。
4. 芗(xiāng):同“香”,芳香之意;芗黍即香黍,指有香味的黍米,古代包粽子常用。
5. 菰(gū):茭白叶,古代常用菰叶包裹粽子,此处“缠菰”即以菰叶缠裹黍米成粽。
6. 水殿:临水而建的宫殿,多用于避暑。
7. 冰鉴:古代冷藏器具,类似冰柜,用以储存食物或降温。
8. 琼浆:美酒或仙露,形容饮品之珍贵。
9. 冻玉壶:玉壶中的饮品因低温而近乎冻结,形容极冷,也喻高洁。
10. 此诗写于端午或夏至节令,结合楝花、黍粽、冰鉴等物象,反映宋代宫廷节俗。
以上为【皇太后阁六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皇太后阁六首》之一,属应制诗,作于宫廷节令庆典之际,描写端午或夏至时节宫廷中的节俗与清凉景象。全诗以精巧意象展现皇家生活的华贵与雅致,通过“翠筒”“芗黍”点明节日食品(如粽子),“水殿”“冰鉴”“玉壶”则突出避暑之景。语言工丽而不失清雅,体现了苏轼在应制题材中亦能保持文人风骨与审美情趣。虽为颂圣之作,然无谄媚之气,反见静谧高华之美。
以上为【皇太后阁六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四句短制,勾勒出一幅宫廷夏日节令图景。首句“翠筒初裹楝”,从视觉与植物时令入手,以“翠”写色,“楝”点时,暗示端午将至,楝花初开,包裹于竹筒之中,既有食用之实,亦含驱邪之俗。次句“芗黍复缠菰”,延续食物描写,“芗黍”与“缠菰”对仗工整,突出粽子制作之精细,一个“复”字暗含年年岁岁节俗传承之意。后两句转入宫廷环境,“水殿开冰鉴”写避暑之设,清凉之气顿生;“琼浆冻玉壶”更以玉器盛冷饮,极言其高贵与凉意。全诗色彩明丽(翠、玉)、气味芬芳(芗)、触感清凉(冰、冻),多重感官交织,营造出富丽而宁静的宫廷夏日氛围。苏轼在此类应制诗中不流于浮泛颂扬,而是以文人笔法注入生活细节与自然时序,使诗作兼具礼制功能与艺术美感。
以上为【皇太后阁六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应制诸作,多雍容典雅,此诗尤得清丽之致,不以颂辞掩其文采。”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写节物精工,‘冻玉壶’三字尤见体物之妙,非徒夸饰也。”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苏诗应制者少,此数首皆不失身份,而又存风雅,可见其才大能举。”
4.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皇太后阁六首》虽为节令应制,然意象清空,语带玄思,已启后来超脱之境。”
以上为【皇太后阁六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