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高明的圣者何曾执着于生死,浅薄的儒生又到何处去追寻穷达通显?
偶然留下一丝声响在千山之上,却化作吹拂人间万千孔窍的长风。
以上为【子由在筠作《东轩记》,或戏之为东轩长老。其婿曹焕往筠,余作一绝句送曹以戏子由曹过庐山,以示圆通慎长老】的翻译。
注释
1.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时谪居筠州(今江西高安),任盐酒税官,筑东轩,作《东轩记》。
2. 东轩长老:苏辙自称居士,或友人戏称其为“长老”,带有禅意之称,苏轼借此调侃。
3. 曹焕:苏辙女婿,娶苏辙之女。
4. 大士:佛教中对菩萨的尊称,此处泛指得道高僧或觉悟之人,象征超脱生死者。
5. 小儒:自谦或戏称儒者,指拘泥于世俗穷达之见的读书人,或暗指苏辙。
6. 底处:何处,哪里。
7. 穷通:困顿与显达,指人生的际遇。
8. 一吷(xuè):一丝微弱的声音。典出《庄子·则阳》:“吹剑首者,吷而已矣。”比喻极轻微之声。
9. 千山:指庐山等群山,亦象征高远之境。
10. 万窍风:语出《庄子·齐物论》:“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指风吹众窍,发出各种声音,喻自然之道或言论之广被。
以上为【子由在筠作《东轩记》,或戏之为东轩长老。其婿曹焕往筠,余作一绝句送曹以戏子由曹过庐山,以示圆通慎长老】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为送其外甥曹焕前往筠州探望弟弟子由(苏辙)而作,借机调侃子由自号“东轩长老”,并以禅理入诗,融汇儒释,表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前两句以“大士”与“小儒”对举,一者超越生死,一者困于穷通,形成鲜明对比,既含对子由拘泥儒道的轻微戏谑,也彰显自己参透世事的豁达胸襟。后两句以“一吷”化为“万窍风”的意象,暗喻言语虽微,却可激荡世间,既呼应《庄子·齐物论》中“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的哲思,又暗含佛法传播、影响深远之意。全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寓庄于谐,妙趣横生,体现了苏轼诗中特有的哲理深度与幽默气质。
以上为【子由在筠作《东轩记》,或戏之为东轩长老。其婿曹焕往筠,余作一绝句送曹以戏子由曹过庐山,以示圆通慎长老】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看似轻巧戏谑,实则蕴含深邃哲理。首句“大士何曾有生死”直入佛理,指出真正觉悟者超越生死对立,不受形骸束缚,境界高远;次句“小儒底处觅穷通”则转向现实儒者,讽刺其终日汲汲于仕途穷达,却难窥大道。两句对比强烈,既是对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反思,也是苏轼历经贬谪后思想升华的体现。后两句笔锋一转,以自然意象收束:那“一吷”虽微,却能“散作人间万窍风”,化渺小为宏大,寓示真理或智慧的传播力不可限量。此句融合《庄子》哲思与禅宗气象,表现出苏轼“以儒为本,出入佛老”的思想特色。全诗用典精当,语言空灵,寓庄于谐,既回应了“戏赠”之题,又不失哲理深度,堪称宋诗中理趣与情趣兼备的佳作。
以上为【子由在筠作《东轩记》,或戏之为东轩长老。其婿曹焕往筠,余作一绝句送曹以戏子由曹过庐山,以示圆通慎长老】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三引纪昀语:“此因子由作《东轩记》,人戏称为长老,故借禅语戏之。‘一吷’二句,寓意深远,非徒游戏也。”
2. 《苏诗补注》引冯应榴曰:“此诗以庄证禅,以禅戏儒,语带诙谐,而理极玄妙。‘大士’‘小儒’之对,自是坡公胸中洒落处。”
3.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语若轻松,意实沉厚。借送婿行,寄兄弟情,寓人生感,三重意蕴,浑然一体。”
4. 《唐宋诗醇》卷三十九评:“风神超迈,托意微婉。以庄生之寓言,发释氏之妙谛,而归于儒者之感慨,坡公之学识襟抱,于此可见。”
以上为【子由在筠作《东轩记》,或戏之为东轩长老。其婿曹焕往筠,余作一绝句送曹以戏子由曹过庐山,以示圆通慎长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