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世道虽有正理却难以施行,那就不如沉醉于酒中;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无法诉说,那就不如安然入睡。先生我醉卧在这岩石之间,千秋万代以来,再没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其中的深意。
以上为【醉睡者】的翻译。
注释
1. 醉睡者:题为“醉睡者”,既指诗中人物的状态,也象征一种避世自保的人生态度。
2. 有道难行:虽有正确的道理或政治理想,却无法在现实中推行。
3. 有口难言:有话不能明说,暗指言论受压制,或时局险恶不宜直言。
4. 不如醉、不如睡:以醉酒和睡眠来逃避现实,是古代士人在失意时常采用的精神寄托方式。
5. 先生:诗人自称,带有自嘲与自重的双重意味。
6. 此石间:指山野自然之中,暗示隐逸之地。
7. 万古:极言时间之久远,强调知音难觅。
8. 无人知此意:“此意”指诗人内心深处对人生、世事的彻悟与无奈,非一般俗人所能理解。
9.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屡遭贬谪,思想融合儒释道三家。
10. 宋·诗:标明作者时代及体裁,此为宋代诗歌。
以上为【醉睡者】的注释。
评析
本诗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在仕途困顿、理想难伸之际的无奈与超脱。面对政治压抑与言论受限的现实,诗人选择“醉”与“睡”作为逃避与自守的方式,实则是一种精神上的坚守与反抗。诗中“有道难行”“有口难言”直指社会现实的黑暗与个人处境的艰难,而“此意”之“无人知”,更凸显了诗人孤独高洁的心境。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融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哲学。
以上为【醉睡者】的评析。
赏析
这首短诗仅四句,却蕴含极深的人生感慨。前两句“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以对仗工整的形式,道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一个“醉”字,不仅是饮酒之醉,更是对清醒世界的拒绝;一个“睡”字,既是身体的休憩,也是心灵的闭合。这两句看似消极,实则饱含愤懑与清醒的痛苦。后两句转入具体情境:“先生醉卧此石间”,画面感极强,一位高士独卧山石,与自然融为一体,形象孤高清绝。“万古无人知此意”将时空拉至无限,凸显诗人精神境界的高远与孤独。这种“知音难觅”的慨叹,源自屈原以来中国士人的传统情怀,在苏轼笔下更添一份旷达与苍凉。全诗语言简练,意境空灵,既有儒家“道不行”的悲慨,也有道家“忘言”“坐忘”的超然,更有佛家“无言”“寂静”的禅意,充分展现了苏轼融通三教的思想特色。
以上为【醉睡者】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未收录此诗,疑为伪托或误归之作。
2. 查《全宋诗》第18册,苏轼名下无此诗。
3. 历代苏轼诗文集如《东坡全集》《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等均不见此诗记载。
4. 明清以来重要选本如《宋诗钞》《宋诗精华录》《御选唐宋诗醇》等亦未收录。
5. 当代权威研究著作如王水照《苏轼传》、孔凡礼《苏轼年谱》均未提及此诗。
6. 网络流传此诗多标为苏轼作,但无原始文献支持。
7. 诗风虽近苏轼常用语式,然“万古无人知此意”一类表达在苏集中罕见,语气稍显直露。
8. “有道难行不如醉”化用白居易、陶渊明诗意,但结构雷同过甚,似后人仿作。
9. 综合考辨,此诗极可能为后人托名之作,非苏轼真诗。
10. 尽管如此,其思想情感仍反映了士人失意时的普遍心态,具一定文学价值。
以上为【醉睡者】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