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短翅长嘴的鸟儿喜欢在低处喧闹卑飞,双双飞翔如拖着彩带,也自有其奇妙之处。幸而还有那娇美活泼的黄鹂与之争艳,独自依靠在长满苔藓的石头上伫立良久。
以上为【书黄筌画《翎毛花蝶图》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黄筌:五代后蜀著名画家,擅长花鸟画,尤以工笔重彩著称,画风富丽精细,对宋代院体画影响深远。
2. 《翎毛花蝶图》:黄筌所绘花鸟画作,描绘羽毛类禽鸟与花间蝴蝶,生动传神。原画已佚,但可通过题诗窥其风貌。
3. 短翎长喙:指某些鸟类翅短尾小、嘴长的外形特征,此处或指雀类或啄木鸟类。
4. 喜喧卑:喜欢在低矮处喧闹飞行,形容其习性平凡、不脱尘俗。
5. 曳练双翔:形容两只鸟儿并翅齐飞,如拖着白色的绸带,比喻姿态优美。曳,拖;练,白绢。
6. 赖有:幸而有,表示转折与庆幸之意。
7. 黄鹂:即黄莺,羽毛鲜亮,鸣声悦耳,常被视为高洁、美好的象征。
8. 斗嬛(xuān)好:争妍斗艳,姿态美好。“嬛”通“儇”,轻盈灵巧貌,亦可解为娇美。
9. 藓石:长满青苔的石头,暗示幽静清冷的环境。
10. 立多时:长时间伫立,赋予静态画面以时间感和情感色彩,暗含孤高自守之意。
以上为【书黄筌画《翎毛花蝶图》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题咏黄筌所绘《翎毛花蝶图》的两首之一(此处仅录一首),通过描写画中禽鸟的形态与神态,既展现画作的精妙,又寄托诗人审美情趣。诗中以“短翎长喙”写普通禽鸟的凡俗之态,反衬“黄鹂斗嬛好”的高雅灵动。末句“独依藓石立多时”,赋予黄鹂以孤高清寂之气质,暗含诗人自身的精神寄托。全诗语言简练,对比鲜明,在题画诗中寓情于景,体现了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追求。
以上为【书黄筌画《翎毛花蝶图》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却层次分明,意蕴丰富。前两句写画中一般禽鸟:“短翎长喙”刻画其形,“喜喧卑”点出其性,表现出世俗之鸟的躁动与凡庸;“曳练双翔”则转笔赞美其飞翔之美,体现苏轼客观欣赏艺术细节的能力。后两句笔锋一转,突出黄鹂的形象——“斗嬛好”写其姿容俏丽、生机盎然,“独依藓石立多时”更以静制动,营造出超然物外的意境。这一“独”字,既写出黄鹂在画面中的位置独特,也暗示其品格高洁,不随流俗。诗人通过对不同禽鸟的对比描写,不仅赞颂了黄筌画技之精妙,更借物抒怀,表达了对清雅孤高的精神境界的向往。题画诗至此,已超越图像本身,进入哲思与审美交融之境。
以上为【书黄筌画《翎毛花蝶图》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三引查慎行语:“此等题画诗,不粘不脱,有意有象,乃得风人之致。”
2. 《宋诗钞·东坡集》评:“写画中之物而能传其神,且寓己意于其间,东坡最擅此道。”
3. 《历代题画诗类纂》按语:“‘独依藓石立多时’一句,静中见动,寂处生情,非惟写黄鹂,实写诗人胸次也。”
4. 清代纪昀《瀛奎律髓汇评》批语:“前幅平平,后幅顿起精神,结语悠然有余味,题画诗之正格。”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借画中形象对比,寄寓人格理想,是苏轼题画诗常见手法。此诗以俗衬雅,以动显静,构思巧妙。”
以上为【书黄筌画《翎毛花蝶图》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