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自南方远道而来,不知不觉又是一年岁末,我与侄子夜坐共话,拨动炉中寒灰,静听窗外雨声淅沥。案头堆着遮蔽视线的文书,本就没有心思去读;唯有陪伴人的灯火,显得格外多情。可叹我一生潦倒失意,至今仍无归宿之日;而你也已虚度光阴,转眼步入中年。但愿不要像韩愈那样为世事感伤悲叹,白发苍苍时还对着短小的灯架独自凄凉。
以上为【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侄安节:苏轼之侄苏安节,生平不详,当为苏轼兄长苏辙或苏迈之子。
2. 岁峥嵘:指岁月流逝,时光艰难。峥嵘本义为高峻,引申为不平凡、艰辛。
3. 坐拨寒灰:坐着拨弄将熄的炉灰,象征冷寂与孤独。
4. 遮眼文书:堆积如山却无心阅读的公文或书籍,喻仕途烦扰与心灰意冷。
5. 伴人灯火亦多情:灯火虽无情物,却因长夜相伴而显得多情,反衬人之孤寂。
6. 潦倒:困顿失意,生活落魄。
7. 无归日:没有安定归宿之日,暗指贬谪流离,不得返京。
8. 蹉跎:虚度光阴。
9. 韩公:指唐代文学家韩愈,曾作《短灯檠歌》,感叹人生失意,老来孤苦。
10. 短灯檠(qíng):支撑油灯的小灯架,古时常用于深夜读书,此处象征孤灯独对、老境凄凉。
以上为【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晚年所作,写于其贬谪期间,侄子远道探望,夜坐话旧,有感而发。全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既有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也有对晚辈蹉跎岁月的忧虑,更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无奈与豁达交织的复杂心境。诗人借夜雨、寒灰、孤灯等意象,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抒发了人生漂泊、壮志难酬的悲凉,同时以“免使韩公”一句收束,劝慰后辈莫重蹈自己覆辙,体现长者慈爱与警醒之情。
以上为【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夜坐”为题,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苏轼晚年的心境。首联“南来不觉岁峥嵘,坐拨寒灰听雨声”,开篇即点明时节与情境——冬夜寒雨,亲人远来,诗人拨灰听雨,静默中透出无限萧索。“不觉”二字,既写时间飞逝,也暗含人生恍惚之感。颔联“遮眼文书原不读,伴人灯火亦多情”,以对比手法写出仕途厌倦与情感寄托:文书堆积却不愿翻阅,唯灯火相伴,竟觉多情,极言孤独之深。颈联“嗟予潦倒无归日,今汝蹉跎已半生”,由己及人,从自身潦倒推及侄子年华虚度,语带悲悯,亦含警策。尾联“免使韩公悲世事,白头还对短灯檠”,借用韩愈典故,劝诫后辈莫重蹈覆辙,既是对晚辈的殷切期望,也是对自己一生坎坷的沉痛总结。全诗语言简淡,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关怀家族、反思人生的深厚情怀。
以上为【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东坡晚年诗,愈老愈醇,此作语浅情深,字字从肺腑流出。”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此诗情景交融,哀而不伤,于平淡中见沉郁,足见坡公胸襟。”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伴人灯火亦多情’,语似轻快,实极酸楚,东坡善以乐语写哀情。”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评:“借韩愈故事作结,寓意深远,既有自怜,又有劝勉,见长者之仁。”
以上为【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