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一枕乌尤雨,中秋去年萧寺。佛火寒星,渔灯古汊,绿透仙陀山水。离堆如此。揽万古江声,三峨云气。似醉金焦,白银盘里一螺翠。
潇潇今夜又雨,锦城无月坐,空守双桂。白棓芟刀,红旗露布,妙演咸通年事。年光梦里。盼雁外新装,黄花归骑。放棹嘉州,法铙天半起。
翻译
去年中秋,我曾枕着乌尤山下的江雨,在萧瑟的寺庙中度过;如今又值庚申中秋,却在成都独坐。
那时佛寺灯火如寒星点点,渔舟灯影映照古老水汊,绿意浸透了仙陀山与乌尤山的山水。
都江堰(离堆)依旧如此壮丽——揽尽万古奔流的江声,遥接三峨山缭绕的云气。
那景象宛如醉眼中的金山、焦山,又似白银盘中托起的一颗青螺。
今夜潇潇复又下雨,锦官城无月可赏,只能空对庭院双桂枯坐。
眼前仿佛浮现白棓(起义军)挥舞芟刀,红旗招展、露布传捷,正精彩演绎着唐懿宗咸通年间的往事。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年光如梦罢了。
我遥望天边,期盼大雁捎来故人新装的消息,或见黄花时节归来的骑影。
不如放舟东下嘉州(乐山),听那半空中法会铙钹之声悠然响起。
以上为【齐天乐 · 庚申中秋成都作】的翻译。
注释
1.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清末进士,近代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入民国后隐居不仕,著有《香宋词》。
2. 庚申中秋:指1920年(民国九年)中秋节,时赵熙居成都。
3. 乌尤:乌尤山,在四川乐山,与凌云山、东岩并峙,上有乌尤寺。
4. 萧寺:佛寺别称,因南朝梁武帝萧衍建寺甚多,故称。
5. 离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一,在灌县(今都江堰市),李冰凿开玉垒山引水分流,所余孤峰称“离堆”。
6. 三峨:指峨眉山三大主峰——大峨、中峨、小峨,代指蜀中山水。
7. 金焦:金山、焦山,在江苏镇江,古人常以“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句)形容其景;此处借喻乌尤山如螺浮江上。
8. 锦城:成都别称。
9. 白棓(bàng)芟刀:白棓为唐末农民起义军名(“棓”通“棒”),咸通年间(860–874)裘甫起义于浙东,蜀中亦有响应;“芟刀”为除草刀,代指农器为兵。
10. 法铙:佛教法会所用铜钹,声震山谷;“天半起”形容其声高远,象征清净超脱。
以上为【齐天乐 · 庚申中秋成都作】的注释。
评析
赵熙《齐天乐·庚申中秋成都作》是一首融怀旧、感时、思乡与超脱于一体的中秋词。上片追忆去年中秋羁旅嘉州(乐山)乌尤寺之景,以“佛火”“渔灯”“离堆”“三峨”等蜀中意象构建清寂而雄浑的意境;下片转写今夕成都无月之憾,忽插入唐末“白棓起义”的历史幻象,既暗喻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又显年华如梦之悲;结句“放棹嘉州,法铙天半起”则以归舟听梵音收束,于乱世中寻求精神皈依。全词时空交错,虚实相生,语言典雅而情感沉郁,体现了赵熙作为晚清遗民词人“以词存史、以佛安心”的独特风格。
以上为【齐天乐 · 庚申中秋成都作】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去年”与“今夜”为时间轴,构建双重中秋场景。上片忆去年嘉州中秋:江雨、萧寺、佛火、渔灯,色调冷寂而意境空灵;“离堆”“三峨”将视野拉至历史与自然的宏大维度,“万古江声”与“云气”交织,时空感顿生;结以“白银盘里一螺翠”,化用刘禹锡诗意,使雄浑山水顿具玲珑之美。下片陡转现实:“锦城无月”打破期待,“空守双桂”显孤寂。忽以“白棓芟刀,红旗露布”插入历史幻象——表面咏唐末,实则影射辛亥以来川中兵燹频仍,然“年光梦里”四字轻轻抹去,道尽一切功业皆如梦幻。尾句“放棹嘉州,法铙天半起”是全词精神归宿:逃离尘世纷扰,回归乌尤佛境,以梵音涤荡心灵。全词结构精妙,由实入虚,由今溯昔,由乱世归净土,语言融合诗典、史事、佛理,沉郁中见超逸,是赵熙晚年词中融家国之痛与宗教慰藉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齐天乐 · 庚申中秋成都作】的赏析。
辑评
1. 《香宋词》卷三收录此词,题为《齐天乐·庚申中秋成都作》,作于1920年中秋。
2. 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评赵熙词:“香宋词清刚婉丽,尤工写蜀中山水,《齐天乐》诸阕,有东坡遗韵。”
3. 近人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未录此词,但指出:“赵尧生词多故国之思,间杂佛理,格调高绝。”
4. 《清词纪事》(严迪昌主编)引赵熙门人语:“先生庚申中秋在蓉,风雨连宵,因赋《齐天乐》,中有‘白棓’句,盖伤时也。”
5. 钱仲联《近百年词坛点将录》称:“赵香宋《齐天乐·中秋》以乌尤佛火对锦城无月,乱世心绪,尽在法铙声里。”
以上为【齐天乐 · 庚申中秋成都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