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北风卷雪呼啸万里,三更时分窸窣敲响窗纸。
初疑是天女散下百花,又恐是麻姑掷米人间。
惊奇啊砚台已结冰,果然重重棉被似泼冷水。
山中涧畔松竹折断,庭院满地乌鸦冻毙。
昨日暖意昏昏沉沉,桃李含苞春满园。
阴阳颠倒世间或有,物极必变古有明言。
虽说来年或盼麦收,冻死沟壑谁知几人能存?
唉!今夜雪势尚不足忧,所忧明日再降大雪。
以上为【夜大雪歌】的翻译。
注释
蔌蔌:拟声词,雪粒敲窗声,《汉书·叙传》“风尘蔌蔌”。
天女散花:《维摩诘经》载天女散花试菩萨道行。
麻姑掷米:葛洪《神仙传》言麻姑掷米成珠,喻雪粒晶莹。
物穷则变:《周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指事物极必反。
一麦:一季麦收,杜甫诗“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
冻馁沟壑:《孟子·梁惠王》“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指冻饿死于荒野。
以上为【夜大雪歌】的注释。
评析
思想内涵:
超越个人境遇(陆游晚年清贫),直指民间疾苦,继承杜甫“朱门酒肉臭”的写实传统。
“阴阳错谬”暗讽朝廷政策失常,与其《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形成政治隐喻双璧。
艺术特色:
神话与现实交织:天女散花、麻姑掷米的瑰丽反衬冻毙乌鸢的残酷,增强批判张力。
时间对比:“昨日之燠”与“今夕之雪”突显气候无常,强化危机感。
诗歌史意义:宋代自然灾害诗的代表作,比范成大《雪中闻鬻米》更显沉痛峻切。
以上为【夜大雪歌】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大雪夜为切入点,展现陆游晚年对民生疾苦的深刻关怀:
前八句极写雪势之酷:通过神话意象(天女、麻姑)美化雪景,旋即转入现实残酷(砚冰、衾冷、竹折、鸢死),形成诗意落差。
中四句揭示气候反常:昨日暖春忽转暴雪,以“阴阳错谬”暗喻南宋政局昏乱,契合《春秋》“灾异示警”传统。
后四句直抒忧民之思:即便来年有望丰收,当下已有冻死者;“所忧明日复大雪”戛然而止,留下无尽悬念,堪比白居易“可怜身上衣正单”之叹。
全诗由景入情,由神话到现实,由自然到人事,体现陆游“诗史”精神与儒家仁政理想。
以上为【夜大雪歌】的赏析。
辑评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
“放翁忧民诗,如《夜大雪歌》,虽琐叙寒状而胸次浩然,直与少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其襟抱。”
近代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
“『所忧明日复大雪』结句,如危弦骤断,而忧思不绝,此放翁独造之境。”
当代学者莫砺锋《陆游诗中的生命意识》:
“此诗将自然灾害纳入儒家‘天人感应’框架,但最终落脚于民生,而非玄理,见其现实主义深度。”此诗作于嘉泰三年(1203年)冬,陆游79岁,闲居山阴。其时浙东连年灾荒,加上朝廷北伐准备加重赋税,民生困苦。诗中大雪既是实写气候,亦隐喻社会危机,与同期作品《农家叹》“岂知许长事,已觉饥冻逼”形成互文,体现陆游晚期“诗为苍生”的创作倾向。
以上为【夜大雪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