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此处蕴含的真正意趣岂是言语所能言说?赏景之乐与知音共处之乐,加上此境之妙,已成三重乐趣。若再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般见解去评说,反而会落入妄见,徒然让孔子(鲁叟)变成佛祖(瞿昙),失却本真。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翻译。
注释
1. 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画家、诗人,苏轼表兄,以画竹著称,曾任洋州知州。
2. 洋川园池:指文与可在洋州(今陕西洋县)所建园林中的景观,苏轼作诗唱和。
3. 此间真趣:指湖桥一带景致所蕴含的天然意趣。
4. 岂容谈:岂能用言语表达。
5. 二乐:一说指观赏山水之乐与与知己共游之乐;亦可解为“仁者之乐”与“智者之乐”。
6. 并君已是三:加上你(文与可)的到来,已构成第三种乐趣。
7. 仁智: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8. 诃妄见:呵斥、批评虚妄的见解。“诃”通“呵”,责备之意。
9. 坐令:致使,使得。
10. 鲁叟:指孔子,因其为鲁国人,故称“鲁叟”;“叟”为老者之称。瞿昙:梵语Gautama的音译,即释迦牟尼佛,此处代指佛教人物。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出自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组诗中的《湖桥》,通过精炼的语言探讨了自然之趣与哲理体悟之间的关系。诗人认为真正的“真趣”超越语言与概念,不应拘泥于儒家或佛家的教条式解读。诗中巧妙化用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语,并以“诃妄见”指出执着于名相之辨的虚妄,进而提出唯有超脱分别之念,才能契入自然与心灵合一的境界。整首诗体现了苏轼融合儒释道思想、崇尚自然真趣的审美理想和哲学思考。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却意蕴深远。首句“此间真趣岂容谈”直抒胸臆,点出自然之美、心灵之悦不可言传,呼应庄子“得意而忘言”的思想。次句“二乐并君已是三”巧妙将抽象的乐趣具象化,既有知音相得之喜,又有景物怡情之乐,人与景交融,形成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后两句笔锋一转,由乐入理,借用儒家经典语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却反其意而用之——指出若执着于此等概念分辨,则反成“妄见”,不如放下名相,回归本心。结尾“坐令鲁叟作瞿昙”尤为警策,讽刺将圣人教义僵化理解的做法,暗示儒佛皆可被误读,唯有超越形式,方得真实体悟。全诗语言简练,思辨深刻,展现了苏轼融通百家、返璞归真的哲学境界与艺术风格。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借景抒怀,寓理于象,于唱和之中见哲思,典型体现东坡‘以禅入诗’之风。”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语涉玄妙而不落空虚,有理趣而无腐气,东坡和韵之作,往往胜原唱。”
3.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曾言:“宋代诗人多能融儒释道于一体,尤以苏轼为最著。”可为此诗思想背景之佐证。
4. 《宋诗精华录》(今人选评):“‘真趣岂容谈’五字,摄尽山水之魂;末句奇想天外,而根柢深厚,非学养兼至者不能道。”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