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苇草与桃枝仍挂在门上,驱邪祈福;椒酒与柏酒已举杯敬献。
年景美好,和风早来相应;清晨朝会归来,白昼日渐变长。
以上为【皇太妃阁五首】的翻译。
注释
1. 皇太妃阁:皇室女性长辈居所,此处可能指为皇太妃举行的节庆活动场所。
2. 苇桃:即“苇索”与“桃符”,古代端午或岁旦用以驱邪的物品。苇索用芦苇编成,桃符画神荼、郁垒二神于桃木上,后演变为春联。
3. 椒柏:指椒酒与柏酒,汉代以来岁旦饮用的节令酒,以花椒或柏叶浸制,寓意长寿辟邪。
4. 称觞:举杯祝酒,多用于尊长前敬酒的场合。
5. 岁美:年景美好,丰收吉祥。
6. 风先应:指自然之风顺应时节而至,亦暗喻政令通达、天地感应。
7. 朝回:指参加早朝后返回,体现作者身在朝廷的身份。
8. 日渐长:白昼渐长,点明时节由冬入春,阳气上升,常用于表达希望与生机。
以上为【皇太妃阁五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所作《皇太妃阁五首》之一,属应制诗或节令诗,描写的是皇太妃阁中端午或新春时节的宫廷景象。诗中通过“苇桃”“椒柏”等传统节物点明时令,展现宫廷遵循礼俗、祈福迎新的氛围。后两句转写天时人事之和谐——岁美风先应,象征政通人和;朝回日渐长,则暗含阳气渐盛、国运昌隆之意。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清雅,既具节令风情,又寓吉祥祝愿,体现了苏轼在应制题材中不失文人风骨的特点。
以上为【皇太妃阁五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却层次分明,意蕴丰富。前两句写节令风俗,以“苇桃”“椒柏”勾勒出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既有视觉形象(门户装饰),又有动作仪式(称觞敬酒),生动呈现宫廷节庆场景。后两句由物及天时人事,从具体风俗转向宏观气象。“岁美风先应”一句,表面写气候应节,实则暗含对时政清明、天人感应的赞颂;“朝回日渐长”则巧妙结合日常行程与自然变化,既写实又富诗意,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敏感与对国家昌盛的期许。全诗语言典雅而不滞重,情感含蓄而庄重,展现了苏轼在应制诗中融合个人情致与礼制规范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皇太妃阁五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语:“此咏节候之作,语极驯雅,不露圭角,得台阁体之正。”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此诗:“四句皆颂圣语,然不觉其腐者,以风物衬之,自然清畅。”
3. 《宋诗钞·东坡集》按语:“皇太妃阁诸作,多应节令而发,此首尤见温厚之致。”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未选此诗,但于同类题材评曰:“苏公应制诗能化板为活,缘其胸中有书卷,笔下有性情。”可资参考。
以上为【皇太妃阁五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