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从那两处清泉中取水,舀彼而注入此处。
虽只一瓶之水,却兼有渑水与淄水的不同滋味。
用它来煮茶烹茗,众人品评,意见纷纭不一。
自江流奔向大海,水势浩荡,毫无私心。
和乐平易的君子,正应效法江海的胸怀。
既然品味了我的泉水,也请细细咀嚼我的诗篇。
以上为【泂酌亭,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泂(jiǒng)酌:远取水。《诗经·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原指从远处取积水,此处借指从两泉取水。
2. 两泉:或指黄州赤壁附近之二泉,亦可泛指不同源头的清泉,象征不同来源的智慧或品格。
3. 挹彼注兹:舀起那边的水,注入这边的器皿。出自《诗经》,喻取彼益此,亦含转化、流通之意。
4. 一瓶之中,有渑有淄:一瓶水竟同时具有渑水与淄水的味道。渑(miǎn)、淄(zī)皆古水名,一说齐国二水,味不同,常被用来比喻事物虽混同而本质可辨。此处反用其意,强调融合无别。
5. 瀹(yuè):煮,此处指煮茶。
6. 众喊莫齐:众人品评,说法不一。“喊”或作“咸”,通“咸”,皆也;或解为“议论纷纷”。今多释为“众议不一”。
7. 自江徂海:从江流奔赴大海。徂,往、到。
8. 浩然无私:形容水势浩大,无所偏私,喻君子胸怀广阔,不执一己之私。
9. 岂弟(kǎi tì)君子:和乐平易的君子。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貌,出自《诗经》。
10. 哜(jì):浅尝,引申为细细品味。此处指品味诗歌。
以上为【泂酌亭,并引】的注释。
评析
《泂酌亭,并引》是苏轼在贬谪期间所作的一首哲理诗,借“泂酌”(远取泉水)之事,抒发对人生境界、人格修养的思考。诗中以取泉烹茶为引,由具体物象上升至精神境界,通过水的流动与融合,比喻君子应具有的无私、包容与自然之德。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融通儒释道思想后的超然襟怀。他不仅将日常饮茶升华为道德象征,更以“江海是仪”点明理想人格的归宿——如江海般浩然无私。末句“既味我泉,亦哜我诗”,巧妙将物质之味与精神之味结合,体现其“诗可饮,味可思”的艺术追求。
以上为【泂酌亭,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由实入虚,层层递进。首句“泂酌彼两泉,挹彼注兹”化用《诗经》成句,赋予新意:取泉非仅为饮用,更是一种精神汲取的象征。继而“一瓶之中,有渑有淄”,看似矛盾——一瓶之水怎容两河之味?实则揭示融合之道:不同源流终可汇于一体,正如君子能兼容并包。
“以瀹以烹,众喊莫齐”转向人事,指出即便同一水源,因人而异,品评不一,暗喻世事无绝对标准,人心各异。但诗人并不纠结于此,转而以“自江徂海,浩然无私”拓开境界:江河东去入海,不择细流,不计得失,正是君子应效法的胸襟。
“岂弟君子,江海是仪”点明主旨,将自然现象升华为人格理想。结尾“既味我泉,亦哜我诗”尤为精妙,以“味”通“咏”,打通感官与心灵,暗示其诗如泉,可涤尘心,值得反复咀嚼。全诗以小见大,寓哲理于日常,体现苏轼“平淡中见深邃”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泂酌亭,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托物寓意,以泉喻德,沨沨乎有江海之气。”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一瓶之中,有渑有淄’,语奇而理确,谓万殊一本,归于自然。”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自江徂海,浩然无私’,是东坡胸次,亦是东坡诗境。”
4. 钱钟书《谈艺录》:“苏诗善以饮食日用发妙谛,如‘味我泉’‘哜我诗’,以口舌之味通于文心,妙语双关。”
5. 王水照《苏轼选集》:“此诗借泂酌亭题发挥,融《诗》《易》之理于山水之间,展现其贬居黄州时的精神超越。”
以上为【泂酌亭,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