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金粟般的花钗在发间依次插满,我起身凝望那残缺的月儿斜挂在银河边。
早已料到在瑞草桥边的夜晚,你会笑着指着灯花,说起我这个老坡来。
以上为【灯花一首赠王十六】的翻译。
注释
1. 灯花:古人认为灯芯结花是吉兆,常预示喜事或故人将至,此处暗指有人提及诗人。
2. 金粟:形容花钗上装饰如金色小米般细密璀璨,亦可能指梅花形饰物,古代妇女常用作头饰。
3. 钗头次第多:指头上的钗饰层层叠叠,排列有序,“次第”即依次、陆续之意。
4. 缺月:不圆的月亮,通常指农历月初或月末的弯月,象征离别与思念。
5. 斜河:倾斜的银河,指夜深时分银河偏斜之状,点明时间已晚。
6. 悬知:预料、料想,表示诗人对友人行为的心理揣测。
7. 瑞草桥: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黄州或惠州一带的桥梁,为苏轼贬谪期间所居附近景物。
8. 灯花说老坡:“老坡”为苏轼自指,因其号“东坡”,故自称“老坡”。此句设想友人见灯花而谈及自己。
9. 王十六:苏轼友人,排行十六,生平事迹不详,应为当地士人或旧识。
10. 赠诗背景:此诗当作于苏轼贬谪岭南时期(约绍圣年间),身处困顿而心境旷达,借寻常景物抒写深情。
以上为【灯花一首赠王十六】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赠予友人王十六的一首七言绝句,语言简练而意蕴悠长。诗中通过“金粟钗”“缺月”“斜河”“灯花”等意象,勾勒出一幅静谧而略带思念的夜景图。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远方友人的情境,设想对方在灯下笑谈自己,表现出彼此之间深厚的情谊与默契。全诗虚实结合,情感含蓄而真挚,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平淡自然、情味深长的特点。
以上为【灯花一首赠王十六】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细腻笔触描绘了一个秋夜独醒的场景。首句“金粟钗头次第多”看似写女子妆饰,实则可能是借代或想象之辞,或暗示家中妻妾、侍女尚未安寝,亦或是诗人夜不能寐时所见。次句“起看缺月带斜河”转入室外景象,视野开阔,意境清冷。“缺月”与“斜河”共同营造出深夜孤寂氛围,也隐含人生未圆满之慨。后两句笔锋一转,从自身转向远方友人,用“悬知”引出心理预设,极富想象力。末句“笑指灯花说老坡”,语调轻快,充满温情,既表现了友情的亲切自然,又透露出诗人虽遭贬谪却仍被惦念的欣慰。全诗结构精巧,前两句写实,后两句写虚;前写己,后写人,时空交错,情意绵长。风格冲淡而不寡味,堪称苏轼晚年小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灯花一首赠王十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载:“此诗语浅情深,借灯花寄怀,可见其与故人相知之笃。”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曰:“三四设身处地,情致宛然,非深交不能道此。”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选录此诗,称其“婉转含蓄,有唐人风致,而气韵过之。”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收录此诗,但在论及苏轼晚年诗作时指出:“其寄赠小诗,往往于琐事中见深情,灯花一类意象尤能传神。”
5. 孔凡礼《苏轼年谱》于绍圣二年条下提及此诗,谓:“时公在惠州,与土人交游甚广,王十六或为其时相识者,诗见其随缘自适之情。”
以上为【灯花一首赠王十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