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人世浮沉中,功名利禄不过是为了饮食与安眠;张季鹰(张翰)倒是真正获得了如水中仙人般的超脱自在。其实不必再说他懂得审时度势、早早退隐的智慧,单凭他因思念鲈鱼而辞官归乡这一件事,也足以称得上贤达了。
以上为【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戏书:戏笔题写,带有轻松调侃意味的题咏,并非严肃批评。
2. 吴江三贤:指吴江地区被尊崇的三位历史人物,此处所咏为张翰(季鹰),另两位可能为范蠡、陆龟蒙等,具体说法不一。
3. 浮世:虚幻无常的人世间,佛教用语,后泛指尘世生活。
4. 功劳:功名事业。此处“功劳”与“食眠”并列,暗含讽刺——世人奔波于功名,实则只为基本生存欲望。
5. 季鹰:即张翰,字季鹰,西晋吴郡人,以才华著称,任齐王掾属。因见秋风起,思念家乡吴中的莼菜羹与鲈鱼脍,叹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弃官归里。
6. 水中仙:比喻超脱尘俗、逍遥自在之人,如游于水间的神仙。
7. 不须更说知机早:无需再强调他有先见之明、能预知祸乱而早退。张翰辞官不久,齐王败亡,时人称其“识机”。
8. 直为鲈鱼也自贤:即使仅仅因为想吃鲈鱼就辞官,这样率性而为的人也值得尊敬。“直为”即“只因为”。
9. 鲈鱼:指松江鲈鱼,古代著名美味,与莼菜并称江南珍馐。
10. 自贤:自然可称为贤者,强调行为本身的高尚价值,而不必拘泥动机是否纯粹。
以上为【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吴江三位贤人画像所题的组诗之一,此为其一,专咏西晋张翰(字季鹰)。苏轼借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表达了对超然物外、顺应本心的生活态度的赞赏。在苏轼看来,真正的贤者不在于是否建功立业,而在于能否摆脱世俗羁绊,听从内心召唤。即便是因口腹之欲而辞官,这种率真自然的行为本身也具有道德和人格上的高度。全诗语言简淡,寓意深远,体现了苏轼崇尚自然、反对矫饰的人生哲学。
以上为【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轻描淡写的笔调,写出深刻的人生哲理。首句“浮世功劳食与眠”,开篇即破除世人执迷的功名幻象,指出大多数人终其一生追逐的“功劳”,本质上不过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吃饭与睡觉。这一句冷峻而清醒,带有浓厚的虚无色彩,也为下文张翰的形象树立作了铺垫。
次句“季鹰真得水中仙”,笔锋一转,将张翰比作“水中仙”,形象地描绘出其超然世外、自由洒脱的精神境界。这个比喻既切合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又赋予人物一种飘逸出尘的美感。
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苏轼并不刻意强调张翰“知机早”的政治远见(这是一般史家赞许他的角度),反而说“不须更说”,转而提出一个看似荒诞却极具深意的观点:就算他只是因为想吃鲈鱼而辞职,那也是值得敬重的贤者。这种对“真性情”的推崇,正是苏轼人格理想的核心所在。在他看来,压抑本心、追逐虚名才是最大的不智,而顺应内心、追求适意,哪怕动机看似微小甚至琐碎,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高贵。
全诗语言质朴,用典自然,寓庄于谐,在“戏书”之名下蕴含着严肃的生命思考,充分展现了苏轼旷达通透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以游戏出之,而意极郑重。谓真贤不在矫饰趋避,即率性而动,亦足为世楷模。”
2. 清·纪昀《纪批苏诗》卷二十:“语似谑而实敬,于季鹰寄意良深。‘直为鲈鱼也自贤’七字,翻尽千古议论,卓然独见。”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苏子瞻论古人,恒以性情真伪为断。如此诗褒季鹰,不在其识机,而在其肯为口腹之欲弃官,则知其所重者在自然之性,非矫厉之节。”
4. 《苏轼选集》(王水照编)评此诗:“借题发挥,抒写自我胸襟。表面咏人,实则表达对仕隐、名利、人生意义的深层思考。”
以上为【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