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九日那天,我寻访臻阇黎,于是乘着小船前往勤师院,作诗二首。
湖面上青山如翠色堆积,葱茏茂密,气象清新美好。
从笙歌喧闹的尘世中抽身而出,来到这云水清幽之地洗涤双眼。
白足赤须的僧人含笑迎接我,木芙蓉与黄菊在秋霜中绽放,不知为谁而开?
明年的此时,当我再在此处煎茶品茗时,定会忆起这位老翁,再次回首怀念。
(注:此诗实为一首,题中“二首”或为误记,或另一首已佚。今传仅此一首。)
以上为【九日,寻臻阇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古人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
2. 寻臻阇黎:探访名为“臻”的高僧。“阇黎”为梵语“阿阇梨”(Ācārya)的简称,意为规范师,佛教中指德行高尚的僧人。
3. 勤师院:寺院名,具体地点不详,当在杭州西湖附近,苏轼曾多次游历此地。
4. 湖上青山翠作堆:形容湖光山色青翠连绵,如堆叠而成,写景生动。
5. 葱葱郁郁气佳哉:草木繁茂,气象清新宜人。“佳哉”为感叹词,表示赞叹。
6. 笙歌丛里抽身出:指诗人摆脱官场宴乐、市井繁华的生活环境。
7. 云水光中洗眼来:比喻置身清幽山水之中,使眼睛和心灵得到净化。“洗眼”有涤除尘垢之意。
8. 白足赤髭迎我笑:描写僧人形象,“白足”指跣足修行的僧人,象征清净;“赤髭”即红胡须,或为写实,亦显异相庄严。
9. 拒霜黄菊为谁开:拒霜,即木芙蓉,因其耐寒抗霜而得名;此处与黄菊并提,点明秋季景色。“为谁开”寓含物是人非、知音难遇之叹。
10. 明年桑苎煎茶处:桑苎,原指唐代隐逸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常以“桑苎翁”自比),后泛指隐士生活;此处代指品茶清谈的雅事。表达对未来重游的期待。
以上为【九日,寻臻阇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的注释。
评析
本诗作于苏轼晚年贬谪期间,借重阳节访僧之行,抒写超脱尘俗、寄情山水佛寺的情怀。诗人由都市笙歌转入湖山清净,心境随之澄明。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僧人高洁风范的敬慕,更寄托了对来年重聚的期许与对当下人事的感怀。语言清丽自然,意境空灵悠远,体现了苏轼融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境界,是其晚年山水禅意诗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九日,寻臻阇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重阳访僧为线索,结构清晰,情景交融。首联写湖山之美,以“翠作堆”“葱葱郁郁”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秋日画卷,奠定全诗清旷基调。颔联“笙歌丛里抽身出,云水光中洗眼来”对比强烈:一边是世俗喧嚣,一边是自然静谧,一“抽”一“洗”,写出诗人主动脱离尘网、寻求精神净化的过程,极具张力。颈联转写人物,通过“白足赤髭”的僧人形象和“拒霜黄菊”的自然风物,进一步烘托寺院的高洁氛围。“迎我笑”三字亲切自然,表现僧俗之间的和谐与禅意的欢喜。尾联宕开一笔,设想明年重来煎茶,却不忘“忆著衰翁首重回”,既流露出对当下老友(或自指)的深情眷恋,又暗含人生无常、聚散难料的淡淡哀愁。全诗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情感真挚而含蓄,展现了苏轼晚年淡泊宁静、寄情林泉的心境,堪称“外示冲澹,内怀悲慨”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九日,寻臻阇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逸绝尘,有林下风,非久历世故者不能道。”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抽身’‘洗眼’四字,的是宦途人语,然出之自然,毫无怨怼,此坡公所以为高。”
3. 查慎行《初白庵诗评》:“通体清空一气,结语婉而弥笃,见出处之谊,非徒游山玩水者比。”
4.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白足赤髭’‘拒霜黄菊’,皆眼前语,却写得古趣盎然。末二句情深一往,令人低回不已。”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晚岁诗多寓身世于山水佛老之间,此诗尤为典型。‘洗眼’二字,最得闲中着眼之妙;‘忆著衰翁’,则于旷达中见缠绵。”
以上为【九日,寻臻阇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