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一夜霜冻过后,菊花凋残,荷花枯萎,而新橘和绿叶相映衬,光亮照眼,竹篱茅舍掩映在青黄相间的橘林之间。
刚刚剥开橘子,芳香的水雾喷洒出来让人惊喜不已;带着几分胆怯楞尝新橘,甜中带酸的汁水在齿颊间如清泉流过,使人格外欣喜。江南女子的手剥橘后三日还有香味。
版本二:
一夜秋霜降临,菊花凋残,荷叶枯败。此时橘树却焕发新机,新鲜的果实与碧绿的枝叶交相辉映,照亮了整片树林。在竹篱茅舍之间,青中透黄的橘子悄然显露。剥开橘子,芳香的汁液喷涌而出,令人惊觉;初尝一口,清甜如泉流过齿间,令人微怯而欣喜。江南女子连着三天手仍留余香,足见其芬芳沁人。
以上为【浣溪沙 · 咏橘】的翻译。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新苞绿叶:傅子立注:「沈休文《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刘尚荣按:「句见《文苑英华·卷三百二十六》,别见《初学记·卷二十八》,题作《园橘》。」
青黄:傅子立注:「韦苏州诗:『知君独卧思新橘,始摘犹酸亦未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刘尚荣按:「句出《答郑骑曹青橘绝句》『知君独卧』原作『怜君卧病』,『始』作『试』,见《韦苏州集·卷五》,别见《全唐诗·卷一百九十》。」
「香雾噀(xùn)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句:傅子立注:「郑云诗:『擘开金粉腻,嚼破玉浆寒。』」刘尚荣按:「郑云及其诗,古文献无传。又,东坡《食甘》诗:『清泉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词境类此。注引梁刘孝标《送橘启》:『始霜之旦,采之风味照座,擘之香雾噀人。』傅注漏引。」噀,茅维《苏集》本作「喷」。
1.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 菊暗荷枯:菊花颜色黯淡,荷花枯萎,形容深秋景象。
3. 一夜霜:指秋霜骤降,点明时节。
4. 新苞:指尚未完全成熟的橘子果实,亦可泛指新鲜的果子。
5. 照林光:橘果与绿叶交映,使树林显得明亮有光。
6. 青黄:橘子由青转黄的颜色,象征成熟过程。
7. 香雾噀(xùn)人:橘皮破裂时喷出芳香的雾气。噀,喷。
8. 清泉流齿:形容橘汁清甜爽口,如同清泉在口中流淌。
9. 怯初尝:初次品尝时因过于鲜美而略感惊喜甚至胆怯。
10. 吴姬:江南女子,泛指南方少女。此处借指采摘或食用橘子的女子。
以上为【浣溪沙 · 咏橘】的注释。
评析
《浣溪沙·咏橘》是北宋文学家苏東坡创作的一首词。作者藉咏橘之题材以抒发自己清新高洁之性情。上片借写菊与荷经受不住寒霜的摧残,写出橘树耐寒的品性和它在尾前屋后生长的繁盛景况。下片写出品尝新橘的情状和橘果的清香,一个「惊」字,一个「怯」字,用得十分巧妙精当,颇能传出品尝者的神态,结句更以「三日手犹香」来夸张、突出橘果之香。全词描绘细緻,形神兼备,饱有馀味。
苏轼此词以“咏橘”为题,实则借物抒怀,赞美橘之清香甘美,亦寄托高洁品格。全词语言清新自然,意象鲜明生动,从环境烘托到感官体验层层递进,将橘子的色、香、味刻画得淋漓尽致。上片写景,以“菊暗荷枯”反衬橘之生机;下片写人,通过“香雾噀人”“清泉流齿”等细腻描写,突出其诱人风味。末句“吴姬三日手犹香”夸张而不失真趣,余韵悠长。整首词既具生活气息,又含文人雅趣,体现了苏轼融日常之美于诗词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浣溪沙 · 咏橘】的评析。
赏析
这首《浣溪沙·咏橘》是苏轼咏物词中的佳作,虽篇幅短小,却意境丰盈。词人以对比手法开篇:“菊暗荷枯一夜霜”,描绘出万物萧瑟的深秋图景,而“新苞绿叶照林光”则笔锋一转,突显橘树的生机盎然,形成强烈视觉反差,凸显橘之卓尔不群。竹篱茅舍间“出青黄”的描写,不仅写出橘子生长的朴素环境,也赋予其一种隐逸清高的气质。
下片转入感官体验,“香雾噀人”写剥橘瞬间的动态与香气扑鼻之感,极具画面感;“清泉流齿”则以通感手法将味觉转化为听觉与触觉,令人仿佛亲尝其甘。而“怯初尝”三字尤为精妙,既表现了初食时的新奇与敬畏,也暗含对自然馈赠的珍重之情。结尾“吴姬三日手犹香”运用夸张修辞,强调橘香之持久,同时也带有人情温度,使物与人交融一体。
整首词结构紧凑,由景及物,由物及人,层层深入,既有客观描摹,又有主观感受,充分展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的艺术风格和善于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的审美情趣。
以上为【浣溪沙 · 咏橘】的赏析。
辑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靖华:词人咏物,往往希望能在咏物中有所寄托。但也有一些咏物之作。「纯用赋体」,是对所咏之物作出精确的描绘与刻画,求其逼真。以达到曲尽物之体态,写出物之神韵的目的,这首咏橘词便是此类作品。全词虽然没有什么高深的寓意,但描绘细致,可谓形神兼备,亦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咏物词。
1. 《历代诗余》引《冷斋夜话》云:“东坡《浣溪沙》咏橘云:‘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此语非亲尝者不能道。”
2.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曰:“坡公词如‘吴姬三日手犹香’,语虽浅近,却极生动,非俗笔所能及。”
3.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谓:“此词上片写橘之环境与形色,下片写其香与味,层次井然。结句尤有余味。”
4.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按语称:“此词设色鲜明,运思细腻,于寻常物事中写出不凡情致,足见坡老观察之细与笔力之健。”
以上为【浣溪沙 · 咏橘】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