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人生困顿之时,交友也无从挑剔,眼前之人来来往往,如同乱云飞渡。其余的人又何足挂齿?我只记得曾与两位贤能的太守共处。我们曾在去年的厅堂中共饮,俯身看那秋水泛起的波纹。这流水与这些人,彼此追逐,如同江水般奔流不息。年岁渐老,各自归于安歇,造物主虽勤勉不息,却令人感慨万千。多好的节日啊,我不吝与你共享这份美好。如何款待我的宾客呢?看那清澈水湾中游动的鱼儿。渔夫有三百人,手持铁网,几乎要将鱼群一网打尽。捕获众多固然一时痛快,但买下放生更令人欣喜。这样的快乐才真正不朽。明年我将归来,亲自耕作田园。
以上为【丙子重九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丙子重九: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丙子为干支纪年。
2. 穷途不择友:化用阮籍“穷途之哭”典故,意谓处境困窘时交友难以讲究。
3. 馀子谁复数:其余之人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馀子,其他人。
4. 坐阅两使君:亲历过两位太守(使君)的治理或交往。具体所指不详,或指黄州地方官。
5. 去年堂:指去年聚会饮酒的厅堂,地点可能在黄州。
6. 秋水纹:秋天水面的波纹,象征时光流转与人事变迁。
7. 相追两沄沄:彼此如水流般不断追逐前行。沄沄,水流动貌。
8. 造化嗟长勤:感叹大自然运行不息,而人生劳苦无休。造化,天地自然。
9. 此令节:这个美好的节日,指重阳节。
10. 水师三百指:指三百名渔民。水师,此处非军队,而是操舟捕鱼者。“指”为量词,代指人数。
以上为【丙子重九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丙子年重阳节所作,抒发了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豁达心境与对自然、友情、节令之美的珍视。全诗以“穷途不择友”开篇,道出世态炎凉与人际疏离,随即转入对往昔共饮情景的追忆,情感真挚。诗人借秋水喻人事变迁,感叹时光流逝与人生劳碌,但在重阳佳节之际,仍愿与友人分享清欢之乐。通过观鱼、放生等细节,体现其仁爱之心与超脱之思。结尾“明年我归耘”寄托归隐之志,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整体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淡平和的特点。
以上为【丙子重九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由感慨人生起笔,转入怀旧,再至当下节令之乐,最后寄托未来归隐之愿,层层递进,情思绵长。首句“穷途不择友”即显苍凉,反映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孤独境遇。继而以“共饮去年堂”唤起温暖记忆,形成冷暖对照。秋水之纹既是实景描写,又是时间流逝的象征,与“相追两沄沄”呼应,赋予人事以自然律动之美。后半部分写重阳游乐,却不事喧闹,唯取“游鱼在清濆”之静趣,体现诗人审美之高洁。买放游鱼之举,暗含佛家慈悲思想,亦见其仁心。结句“明年我归耘”语淡而意远,既是对仕途的疏离,也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全诗融合儒者的仁爱、道家的顺应与佛家的超然,展现了苏轼融通三教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丙子重九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三引查慎行曰:“此诗语虽平淡,而感慨深至。‘穷途不择友’一句,写出迁客孤踪;‘买放尤可欣’则见忠厚之气。”
2. 《宋诗钞·东坡集》评:“触景生情,因节兴感,不假雕饰而意味自远。末言归耘,志在丘园,可见其心已离仕路矣。”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卷二十一按:“丙子岁东坡在黄州,是年作诗颇多,此首格调清旷,得陶渊明遗意。”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老去各休息,造化嗟长勤”,语似平易,实含无限身世之感。结处悠然言归,不露牢骚,乃坡公善处逆境处。”
以上为【丙子重九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