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崄中得乐虽一快,何意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翻译
长长的洪流骤然跌落,激起跳跃的波涛,轻舟顺流而下,如同织布的梭子疾速穿行。掌舵的水手大声呼喊,惊起水边的野鸭与大雁,船只在乱石间狭窄的水道中穿行,仿佛相互摩擦碰撞。那情景就像兔子飞奔、鹰隼俯冲,又似骏马从千丈高的陡坡直冲而下。又如琴弦崩断离开琴柱,箭矢脱手飞出,闪电划过天际,露珠在荷叶上翻滚般迅疾。四面山峦旋转,风声掠过耳边,只见水流喷溅出无数漩涡。虽在险境中获得片刻快意,但怎能像河伯那样得意于秋日涨水?我这一生随顺自然变化,昼夜流逝,静坐时一念之间已跨越万里之遥的新罗国。世人纷纷争斗,如同沉溺醉梦,哪里相信昔日繁华的京城终将荆棘丛生、铜驼被埋?醒来时俯仰之间仿佛已历尽千年劫难,回头再看这洪流,却显得蜿蜒从容。你且看岸边青黑色的岩石上,自古以来留下的撑篙痕迹,密如蜂巢。只要内心无所执着,纵使造物运行飞速,又能奈我何?回船登岸,各自归去吧,多言喧哗,正是老师所呵斥的。
以上为【百步洪二首 · 其一】的翻译。
注释
百步洪:又叫徐州洪,在今徐州市东南二里,为泗水所经,有激流险滩,凡百馀步,所以叫百步洪。
斗落:即陡落。
投梭:形容舟行之快,如织布之梭,一闪而过。
水师:船工。绝叫:狂叫。
凫雁:野鸭子。
隼:一种猛禽。
下注:水向下急流。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句,一以鹰隼捕兔为比,一以骏马注坡为比,都形容水流之快。表面上看,马不能注坡,但宋代军中正把骑马从坡上急驰而下称作注坡(见《宋史·岳飞传》)。所以《王直方诗话》记载说:“有人云:‘千丈坡岂注马处?’及还朝,其人云:‘惟善走马,方能注坡。’闻者以为注坡。”
断弦离柱:柱是乐器上调弦用的木把,使劲旋转,使弦绷得太紧,就会断掉,在那一瞬间,弦很快地离开柱。
飞电过隙:飞逝的闪电很快地掠过隙缝。
珠翻荷:猛一掀起荷叶,上面的水珠急遽落下。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句:坐在船上,只听到耳边风声不绝,四面群山一晃而过,令人眼花缭乱。向下看,只见到飞沫四溅,生出无数的漩涡。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句:涉险时虽有许多快乐,但也就像河伯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一样,不值一提。《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顺流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才觉得自己是“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乘化:顺应自然。
日夜逝:源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流水。这里用以比喻像流水一样消逝的万事万物。
一念逾新罗: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有僧问从盛禅师:“如何是觌面事?”禅师说:“新罗国去也。”意谓一念之间已逾新罗国。一念是什么概念呢?《僧祗律》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按照这些数据,换算成现在的计时单位,则一昼夜有六百个罗预,一点二万个弹指,二十四万个瞬间,四百八十万个刹那。也就是说,一念只有零点零一八秒。
荆棘埋铜驼:典出《晋书·索靖传》:“(靖)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作者认为,人生本如在醉梦之中,而世人纷纷扰扰,争夺不休,全不知世事的变化,比百步洪的流水还要迅疾。
劫:“劫波”或“劫簸”的简称。在佛教中,大致上一千六百万年为一小劫,三十二亿年为一中劫,一百二十八亿年为一大劫。千劫是指时间之长。
委蛇:从容的样子。这两句承上而来,说人们在醉梦中,觉醒过来,已像历经千劫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有这水依然从容地流着。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句:自古以来,无数船只从这里经过,撑船的篙插在岸边岩石上,形成了密密麻麻的孔洞,如蜂窝一样。
无所住:出自《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不让心识活动停留在特定的对象和内容上,不把特定的对象看成是真的,一成不变的。
譊譊:说个不停。
师:参寥。
呵:责怪。
“多言譊譊师所呵”句:真正的体悟属于心灵的体验,如果一味喋喋不休,那就落了语言障了,所以要赶紧打住,以免参寥禅师责怪。
1. 百步洪:又名徐州洪,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泗水之上,因水流湍急、落差显著而著名。
2. 斗落:陡然跌落。斗,通“陡”。
3. 投梭:投掷织布梭子,形容船行极快。
4. 水师:驾船的艄公。绝叫:大声呼喊。
5. 凫雁起:野鸭和大雁受惊飞起。凫,野鸭。
6. 乱石一线:指河道狭窄,两岸乱石夹峙,仅容一线水流通过。磋磨:相互摩擦,形容船行艰险。
7. 鹰隼(sǔn)落:鹰隼自高空迅猛扑下。
8. 下注:向下奔泻。千丈坡:极言坡势高峻。
9. 断弦离柱:琴弦断裂,脱离琴柱,比喻速度之快、力量之猛。
10. 飞电过隙:闪电划过缝隙,形容瞬息即逝。珠翻荷:露珠在荷叶上滚动,晶莹飞溅。
以上为【百步洪二首 · 其一】的注释。
评析
《百步洪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其中第一首诗前半描写水势,后半表达佛教的世界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二者相联系的媒介是速度。由水速写到“一念”、“千劫”,水流虽快,但比不上世事变化之快。作者在这里感慨人生有限,宇宙无穷,也就是《前赤壁赋》中所表达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意思。全诗运用大量丰富、新鲜、贴切的比喻,笔墨淋漓恣肆,行气如虹,充分体现了苏诗的特色。
《百步洪二首·其一》是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所作,描绘了百步洪激流险峻的自然景象,并由此引发对人生、宇宙、命运的深刻哲思。全诗以雄奇奔放的笔调写景,以迅疾连绵的比喻状水势之险,继而转入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最终升华至超然物外、心无所住的禅悟境界。诗中融合儒释道思想,体现苏轼“随缘自适”“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语言奇崛,气势磅礴,比喻层叠而出,节奏急促,与所描写的急流险滩相呼应,堪称宋诗中写景抒怀结合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百步洪二首 · 其一】的评析。
赏析
本诗开篇即以“长洪斗落生跳波”勾勒出百步洪的险峻地势,紧接着用“轻舟南下如投梭”将视觉动态推向高潮,奠定全诗迅疾奔腾的基调。中间连用六个比喻——兔走、鹰落、骏马下坡、断弦、脱箭、飞电、珠翻荷——层层递进,极言水流之疾与行舟之险,形成强烈的感官冲击。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更在节奏上形成排山倒海之势,使读者如临其境。
由景入情,诗人由外在的惊险转向内心的观照。“四山眩转”不仅是身体感受,更是精神上的震荡。随后笔锋一转,由“崄中得乐”引出对河伯“夸秋河”的反思,暗用《庄子·秋水》典故,批判局限于一时之快的狭隘眼界。继而抒发人生感悟:“我生乘化日夜逝”,体现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坐觉一念逾新罗”则带有佛教时空观的色彩,一念可越万里,暗示心性的超越。
“纷纷争夺醉梦里”一句,直指世人执迷不悟,对比“荆棘埋铜驼”的历史兴亡,悲慨深沉。末段回归现实,以“篙眼如蜂窠”点出岁月沧桑,进而提出“此心无所住”的解脱之道,呼应《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最终归于“造物虽驶如吾何”的旷达。结尾“多言譊譊师所呵”,以禅语收束,提醒言语有限,默然方得真谛。
全诗结构严谨,由动入静,由外及内,由险境到超然,体现了苏轼融汇三教、出入生死的哲学高度。艺术上善用博喻,气势雄浑,语言奇警而不失自然,是宋代七古中的杰作。
以上为【百步洪二首 · 其一】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引纪昀评:“连用譬喻,如骏马下坂,不受羁勒,而神气完固,非有才者所能为。”
2. 《宋诗钞》评此诗:“奇警绝伦,连类取譬,滔滔汩汩,一气奔放,而归宿于禅理,东坡独擅其妙。”
3. 《唐宋诗醇》评:“波澜壮阔,比喻层出,而结以无住之心,见道之言也。非胸罗万有,安能出此?”
4. 《瓯北诗话》卷五:“东坡《百步洪》诗,连用数喻,如瓶泻水,无一滞碍,此等笔力,古今罕有。”
5. 《昭昧詹言》卷十二:“此诗以气为主,以理为归,比喻虽多,不嫌堆垛,以其气足以举之也。”
以上为【百步洪二首 · 其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