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荒废的营垒无人过问,倒塌的墙垣长满了蓬蒿。
谁能付出辛劳之力,到年终却得不到回报?
唯有我这个孤身漂泊的旅人,天命困顿无处可逃。
我亲自前来清理瓦砾,因年岁干旱土地贫瘠不肥沃。
在崎岖杂草荆棘之中,想方设法刮取一寸可耕之土。
我终于放下农具叹息:我的粮仓何时才能丰盈?
以上为【东坡八首,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东坡八首: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被贬黄州后,在城东门外垦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并作《东坡八首》记其耕作生活。
2. 废垒:废弃的军事营垒,指黄州城外旧时防御工事遗迹。
3. 颓垣:倒塌的墙壁。
4. 蓬蒿:泛指野草,形容荒芜景象。
5. 捐筋力:付出体力劳动。捐,舍出;筋力,体力。
6. 岁晚不偿劳:年终收获不足以补偿辛劳,指劳而无获。
7. 孤旅人:苏轼自指,贬谪在外,孤身一人。
8. 天穷无所逃:命运困厄,无处可避。“天穷”语出《庄子·让王》:“天穷则反本。”
9. 端来:特意前来。
10. 土不膏:土地不肥沃,缺乏滋养。
以上为【东坡八首,并叙】的注释。
评析
《东坡八首》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组田园诗,此为其第一首,带有自叙性质。诗中描绘了作者在黄州东坡开垦荒地、躬耕自给的艰辛生活,抒发了仕途失意、生计艰难的苦闷与无奈。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具体劳动场景的刻画,展现了诗人从士大夫向农夫身份转变过程中的心理挣扎与现实困境。其中“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一句,既是对物质匮乏的感叹,也暗含对精神归宿的追问,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不失忧思与自省的精神品格。
以上为【东坡八首,并叙】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荒芜破败的边城图景,起笔即营造出凄凉氛围。“废垒”“颓垣”“蓬蒿”等意象层层递进,凸显环境之荒凉与人事之凋敝。诗人以“孤旅人”自况,将个体命运置于天地之间,表现出强烈的孤独感和命运无力感。中间四句写亲身劳作之艰——拾瓦砾、除荆棘、求薄田,细节真实动人,展现出一个士大夫放下身段、亲执耒耜的形象。结尾“喟然释耒叹”极具画面感,一声长叹道尽心中郁结。“我廪何时高”不仅是对温饱的期盼,更是对人生价值实现的深切叩问。全诗结构紧凑,由景及情,由外而内,层层深入,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直面现实、不避艰辛的人生态度,也为后续七首奠定了沉郁而坚韧的情感基调。
以上为【东坡八首,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东坡在黄州,亲执耒耜,躬耕东坡,故有《东坡八首》,其言‘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读之使人感慨不已。”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此首叙开垦之难,情真语朴,有乐天《村居》遗意,而感慨更深。”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语:“‘废垒无人顾’四语,写出荒凉气象;‘独有孤旅人’以下,转入自身,悲怆之怀,溢于言表。”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八首》第一首尤见困顿中之志节,非徒写田园而已。”
以上为【东坡八首,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