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秋天到来,东园里布满了霜露,萝卜已经成熟,芥菜也繁衍出后代。我与晋代的何曾一样,最终不过是为了吃饱肚子,又何必苦苦追求鸡鸭鱼肉这些奢华的食物呢?
以上为【撷菜,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撷(xié)菜:采摘蔬菜。
2. 霜露满东园:形容秋季园中寒凉景象,霜露遍布。
3. 芦菔(lú fú):即萝卜,古代称芦菔。
4. 生儿:比喻萝卜成熟,如同生子,言其繁衍丰盛。
5. 芥有孙:芥菜结籽,子孙相继,亦喻其繁茂。
6. 何曾:西晋大臣,以生活奢侈闻名,《晋书》载其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
7. 同一饱:意谓无论饮食如何奢华或简朴,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吃饱。
8. 鸡豚(tún):泛指家禽家畜,代指美味佳肴。
9. 不知何苦:反语,意为不明白为何要费尽心思追求口腹之欲。
10. 引:此处可能为诗前小序或说明,但现存文献中未见明确“引”文,或为后人辑录时所加标题。
以上为【撷菜,并引】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以“撷菜”为题,通过描写秋日田园中自然生长的蔬菜,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奢华饮食的反思。诗中借古讽今,将自己与历史上以奢靡著称的何曾相比,指出无论贫富,人的基本需求不过是一饱,从而揭示了物质欲望的虚妄。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撷菜,并引】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首句写景,描绘秋日园中霜露遍布、蔬菜丰茂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生机盎然的氛围。次句用拟人手法,“芦菔生儿,芥有孙”,不仅生动表现了作物的繁衍,也暗含天道自然、生生不息之意。后两句转入议论,以“我与何曾同一饱”作比,形成强烈反差——一边是粗茶淡饭的自足,一边是极尽奢华的贪婪。苏轼借此表达对简朴生活的认同和对物欲的超脱。全诗语言质朴,结构紧凑,由景入情,由情入理,体现了宋诗重理趣的特点,也展现了苏轼历经宦海沉浮后的豁达心境。
以上为【撷菜,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三十五收录此诗,校注者认为此诗作于惠州或儋州时期,反映其贬谪生活中安贫乐道的态度。
2. 清代纪昀评苏轼诗:“语浅意深,此等诗最见胸襟。”(《瀛奎律髓汇评》引)虽非专评此诗,但可适用于此类作品。
3. 孔凡礼《苏轼年谱》提及此诗作于绍圣年间贬惠州之后,认为其风格趋于冲淡,体现“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4. 《宋诗精华录》选录苏轼多首田园诗,虽未明录此首,但对同类题材评价为“于寻常景物中见哲思,得陶谢之遗意”。
5.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虽未直接评论此诗,但其论及宋代文人以诗言理之风时,称“苏公尤善融哲理于日常琐事”,可为此诗之背景注脚。
以上为【撷菜,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