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游览佛寺,偶染微恙,却自嘲维摩居士本无病;虽身处俗家,却已如谢灵运般超脱尘世、忘却归途。哪里还需要魏文帝所求的长生仙药呢?不如像卢仝那样痛快地饮尽七碗浓茶,暂得清欢与禅意。我一时兴起,在勤师的墙壁上题诗戏作。
以上为【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的翻译。
注释
1. 游诸佛舍:游览佛寺。佛舍,即佛寺、寺庙。
2. 酽(yàn)茶:浓茶。酽,指茶味浓厚。
3. 戏书勤师壁:随意题诗于勤禅师的墙壁上。“勤师”或指某位法号为“勤”的僧人。
4. 示病维摩元不病:典出《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示现疾病,实则以病说法,体现“病本无病”的般若空观。元,同“原”。
5. 在家灵运已忘家:谢灵运曾为官,后倾向佛教,晚年有出世之志。此处言虽居家,却已超脱家庭牵累。
6. 魏帝一丸药:指魏文帝曹丕曾寻求长生不老药之事,见《博物志》等载。
7. 卢仝七碗茶:出自唐代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形容饮茶至境,飘然欲仙。
8. 且尽:姑且饮尽,表示放达之意。
9. 戏书:戏谑题写,带有轻松调侃意味。
10. 元:通“原”,本来之意。
以上为【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游历佛寺时所作,以“示病”起笔,实则表达超然物外、不执于病亦不执于治的禅理境界。诗中融合佛教典故与文人雅趣,借维摩诘“示疾说法”之典,表明心性自在、本无挂碍;又以谢灵运出家前后的身份转换暗喻自己虽处世俗而心向空门。后两句转写茶事,化用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意,以“七碗茶”象征精神升华,否定外求仙药的虚妄,强调内在清修与当下体悟的可贵。全诗语言洒脱,意趣横生,体现了苏轼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胸襟与幽默风趣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的评析。
赏析
本诗短短四句,却内涵丰富,巧妙融合佛教哲理、历史典故与文人生活情趣。首句“示病维摩元不病”以反语开篇,既点出自己或有小恙,又立刻提升至禅宗“无病无医”的超越境界,展现苏轼一贯的旷达心态。次句“在家灵运已忘家”进一步深化主题——身虽在尘世,心已出樊笼,呼应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超脱情怀。第三句宕开一笔,否定帝王追求长生的执念,第四句顺势推出“七碗茶”的平民式解脱之道,将高远哲思落于日常饮馔之中,极具生活美学意味。全诗结构紧凑,对仗工稳,用典自然,毫无堆砌之感。尤为可贵的是,苏轼在此并未严肃说教,而是以“戏书”姿态轻描淡写地传达深刻理趣,正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以上为【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以禅入诗,托茶言志,不着痕迹,真游戏三昧之作。”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七引冯舒语:“‘何须’‘且尽’,语带风流,非东坡不能道。”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借卢仝七碗茶收束,洒落有致,盖以茶代药,以戏为庄,妙在若真若幻之间。”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案:“此诗作于元祐间居京师时,与僧侣往来甚密,故多禅语。‘勤师’未详何人,然可见公之随缘任运。”
5.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论苏诗云:“东坡好以禅喻诗,亦常以诗演禅。如此类‘维摩’‘灵运’之对,看似掉书袋,实乃心有所会,信手拈来,便成妙谛。”
以上为【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