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秋夜月光透过帷帐照在病枕上,寒意袭人;寒霜仿佛飞落在夜晚的竹席上,旧被仍残留着往日的香气。可叹我如当年狂放的司马相如般辜负了重阳盛会,只能面对像孟光那样辛劳持家的妻子。无法再以优雅从容的姿态坐在宾客满堂的宴席之上,反而落得衣衫不整、憔悴不堪地倚靠在门边。人世间这样的节日聚会,本可纵论古今兴衰,而我唯有细看茱萸,长久地发出深沉的感慨。
以上为【明日重九,亦以病不赴述古会,再用前韵】的翻译。
注释
1. 重九: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2. 述古:指陈襄,字述古,时任杭州知州,苏轼友人。
3. 前韵:指此前与陈襄唱和之诗所用的韵脚。
4. 秋帏:秋天的帷帐,指卧榻之侧。
5. 簟(diàn):竹席。
6. 故衾香:旧被子尚存香气,喻往昔温馨生活。
7. 吹帽狂司马:典出晋代孟嘉重阳龙山落帽事,“狂司马”或指自己曾豪放不羁,现却病废。亦有版本认为“司马”指自己任杭州通判之职(通判别称“司马”)。
8. 亲舂老孟光:用“梁鸿孟光举案齐眉”典,孟光为贤妻代表,此处指苏轼妻子王闰之亲自操劳家务。
9. 雍容倾坐上:形容在宴会上举止优雅,令人倾倒。
10. 肮脏倚门傍:肮脏(kǎng zǎng),高亢刚直貌,此处引申为衣衫不整、憔悴失意之态。倚门旁,形容病弱无聊、无所适从。
以上为【明日重九,亦以病不赴述古会,再用前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重阳节因病未能赴友人陈述古(陈襄)之约,再次依前韵所作。全诗情感沉郁,既有身体困顿的写实,又有仕途失意、人生蹉跎的感怀。诗人以“病枕凉”“故衾香”起笔,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继而借用“吹帽”“亲舂”等典故,形成今昔对比,凸显自身处境的落寞。尾联由个人感慨上升至对人生、历史的哲思,在赏茱萸这一重阳习俗中寄寓深远情思。整体语言凝练,用典精切,情感真挚,是苏轼羁旅病中抒怀的代表之作。
以上为【明日重九,亦以病不赴述古会,再用前韵】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写景入情,通过“月入”“霜飞”勾勒出秋夜凄清之境,“病枕凉”与“故衾香”形成冷暖对照,既写身之病,亦写心之念。颔联用典巧妙,“吹帽”言昔日风流,“亲舂”写今日窘迫,一“狂”一“老”,反差强烈,暗含英雄迟暮之悲。颈联直抒胸臆,“不作”与“翻成”转折有力,展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尾联宕开一笔,由个人境遇转向对人生世事的沉思,“细看茱萸”这一细节极具画面感,将无限感慨凝聚于微物之中,余味悠长。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体现了苏轼“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又不失真情实感,堪称病中抒怀之佳作。
以上为【明日重九,亦以病不赴述古会,再用前韵】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六:“语虽率易,而感慨系之,情真故语重。”
2. 《宋诗钞·东坡集》:“病中作诗,不减健笔,用典如己出,感慨中自有节制。”
3. 《历代诗话》引《后山诗话》:“苏子瞻每因事托兴,虽病倦不废吟咏,此诗可见其胸次。”
4. 《唐宋诗醇》卷三十九:“通体清苍,情文相生。‘肮脏倚门’语似俚而意极沉痛,非真有感触者不能道。”
5.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起二句写景入情,中四句用事对照,结处归诸感慨,章法井然,苏诗之正格也。”
以上为【明日重九,亦以病不赴述古会,再用前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