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秋霜已降,草木枯落,我喜爱这辽阔的秦川大地;兴致勃发时,身轻如燕,仿佛能追逐飞鸟翩然前行。
贪看那暮色中的山峦,忘记了路途的远近;虽已送别归客,仍强自陪伴,依依不舍,不愿离去。
身披貂裘,冒着风雪登高观览山河胜景;骑着骏马,伴随猎鹰搏击原野,追逐新鲜的猎物。
试问南溪的李夫子(李彭年),您的豪情壮志是否还未曾随岁月流逝而消磨?
以上为【与李彭年同送崔岐归二曲,马上口占】的翻译。
注释
1. 李彭年:生平不详,据题可知为苏轼友人,时任南溪地方官或居士。“南溪”或指地名,唐代有南溪县(今四川宜宾一带),亦可能泛指南方溪畔居所。
2. 崔岐:人物事迹不详,从“归二曲”可知其归隐于终南山之二曲谷,唐代以来为隐士所居之地。
3. 二曲:即二曲谷,位于终南山中,在今陕西周至县境内,唐宋时期为隐逸胜地。
4. 霜乾:霜气干燥,形容深秋天气清冷干爽。
5. 木落:树叶凋落,出自《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6. 秦川:泛指关中平原,古都长安所在,此处指陕西中部地区,景色壮丽。
7. 兴发身轻逐鸟翩:形容兴致高昂,身体轻快,如同能追随飞鸟飞翔。
8. 强陪归客更留连:尽管送行已毕,仍勉强相陪,表现出深厚情谊与不忍分离之意。
9. 貂裘犯雪:穿着贵重的貂皮大衣迎雪出行,显示不畏严寒、豪迈洒脱之态。
10. 骏马随鹰抟野鲜:骑马携鹰狩猎,追逐野味。“抟”本义为盘旋而上,此处引申为猎鹰扑击猎物。
以上为【与李彭年同送崔岐归二曲,马上口占】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送别崔岐归隐二曲(今陕西周至一带)途中所作,与友人李彭年同行,即兴口占而成。全诗以写景抒情为主,融合旅途所见、所感与对友人的寄语,既描绘了秦川秋日的壮美风光,又抒发了诗人超然物外、热爱自然的情怀,同时借问友人“壮心应未逐流年”,表达了对理想不灭、志节长存的赞许与共勉。诗歌语言简练,意境开阔,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早期诗作中豪放与深情并存的风格。
以上为【与李彭年同送崔岐归二曲,马上口占】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前六句写景叙事,后两句抒情寄意,层次分明。首联以“霜乾木落”点明时节——深秋,渲染出清寒萧瑟而又开阔明朗的氛围。“爱秦川”三字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关中大地的由衷喜爱。次句“兴发身轻逐鸟翩”极富动感,将内心的愉悦与身体的轻捷融为一体,展现出诗人精神上的自由与飞扬。
颔联转入细腻心理描写,“贪看暮山”体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沉醉,“忘远近”三字写出物我两忘之境;“强陪归客更留连”则表现友情之笃厚,虽别在即,犹不忍骤离,情感真挚动人。
颈联转写豪兴之举:冒雪观胜、纵马逐猎,既有文人雅趣,又具武士英气,展现苏轼早年积极入世、尚武任侠的一面。“观形胜”暗含家国情怀,“搏野鲜”则见生活情趣,二者结合,丰富了诗人形象。
尾联以问句收束,寄语李彭年:“壮心应未逐流年”,既是关切,更是激励。此句意味深长,既肯定对方志节未衰,也反衬自己不甘沉沦之心。全诗情景交融,刚柔相济,语言流畅自然,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雄健清新、情理兼备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与李彭年同送崔岐归二曲,马上口占】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版)收录此诗,编于熙宁十年(1077)前后,认为此诗作于苏轼任密州或徐州期间,可能途经关中或追忆旧游而拟作送别情境。
2. 清代纪昀评此诗:“语意清旷,有出尘之致,结句尤见风骨。”(《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迩冬在《苏轼诗选》中指出:“此诗虽为送别口占,然气象宏阔,毫无悲酸之态,足见东坡胸襟。”
4.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贪看暮山忘远近’一语,深得山水之趣,与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异曲同工。”
5. 日本学者内山精也《苏轼诗研究》认为,此诗反映了苏轼对隐逸生活的欣赏与对仕宦友人的精神鼓励之间的张力,是其“仕隐交织”心态的体现。
以上为【与李彭年同送崔岐归二曲,马上口占】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