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山鸡在半山岩间翩翩起舞,冲破了缭绕的云雾;菱叶在野外的春水中次第开放,残败的叶片漂浮于水面。这景致令人不禁发笑:那武都山下的泥土,徒然让明月为之哀悼,为殉情的佳人而悲戚,实属枉然。
以上为【临安三绝将军树】的翻译。
注释
1. 临安三绝:指北宋时期临安(今浙江杭州)地区三处著名古迹或传说,分别为“将军树”、“葛井”、“石镜”,苏轼曾作组诗咏之。
2. 将军树:传为汉代某将军所植之树,久已成古迹,象征忠烈或英雄遗迹。
3. 山鸡:即锦鸡,羽毛艳丽,常于山间起舞,古人视为祥禽。
4. 舞破半岩云:形容山鸡飞舞姿态矫健,似能冲破山间云雾,极言其灵动之势。
5. 菱叶:水生植物菱角的叶子,春季生长,夏秋开花结果。
6. 开残野水春:指菱叶在野外春水中陆续开放又逐渐凋残,点出时令流转。
7. 武都山:地名,一说在今甘肃陇南武都区,古有“武都神女”传说,或与文君相如故事相关。
8. 枉教明月殉佳人:化用“明月为佳人而悲”之典,暗指某些爱情传说中自然景物亦为之动容,实则无谓。
9. 殉佳人:指为爱情而死,此处带有讽刺意味,谓其不值。
10. 应笑:应加以嘲笑,体现诗人理性超脱的态度。
以上为【临安三绝将军树】的注释。
评析
此诗题为《临安三绝·将军树》,是苏轼组诗《临安三绝》中的一首,借“将军树”之名,咏古抒怀。全诗以自然意象开篇,描绘出山野清丽、生机盎然之景,继而转入对历史传说或人事的讽喻与感慨。末两句语带讥诮,批评某些无谓的殉情行为,认为自然之景本自超然,不应被世俗情感所累。诗风含蓄隽永,寓理于景,体现了苏轼融哲思于山水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临安三绝将军树】的评析。
赏析
本诗前两句写景,动静结合,意境开阔。“山鸡舞破半岩云”以夸张笔法写出山鸡腾跃之姿,仿佛搅动山间云气,赋予自然以生命力;“菱叶开残野水春”则转为静谧细腻,展现春水微澜、植物荣枯的自然节律。两幅画面一动一静,构成鲜明对比,又共同烘托出山野清幽之境。
后两句由景入情,转入议论。诗人以“应笑”二字陡转,对武都山下为情而死的传说提出质疑。所谓“明月殉佳人”,本是浪漫想象,但在苏轼看来,这种情感执着近乎愚昧,辜负了自然本真的美。明月本无情,何须为其赋以哀思?此乃典型的东坡式旷达——主张超脱执念,顺应天道自然。
全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结构上由景生情、由情入理,体现了宋诗“以理趣胜”的特点。同时,借古讽今,暗含对世俗情感观的反思,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以上为【临安三绝将军树】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此诗为《临安三绝》之一,将军树者,古迹也。苏轼借题发挥,不重考据,而重寄意。”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引查慎行语:“东坡此作,语涉荒远,而寓意清远,‘舞破’‘开残’字字着力,结句翻案武都故事,别具只眼。”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苏子瞻诗多杂用神话地理,如‘武都山’‘将军树’之类,未必实指,贵在托兴而已。”
4.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诗以自然之生生不息反衬人事之执迷不悟,表现出苏轼一贯的理性精神与超越情怀。”
以上为【临安三绝将军树】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