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江神与河伯在浩瀚的潮水面前不过如微小的酒瓮之鸡,渺不足道;而东海海神海若自东方而来,气势如虹,吐出的气化作霓虹。怎能得到当年吴王夫差那样拥有水犀甲胄的勇猛将士,用三千强弩齐发,将这汹涌的潮头射退压低?
以上为【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翻译。
注释
1. 八月十五日看潮: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钱塘江大潮,此为古代江南重要民俗活动。
2. 江神:江河之神,此处或指钱塘江的守护神。
3. 河伯:古代传说中的黄河之神,泛指河川之神。
4. 醯(xī)鸡:醋坛子里的小飞虫,比喻极其微小之物。《庄子·田子方》:“孔子见老聃曰:‘丘也,醯鸡也。’”后常用以形容眼界狭小或事物微不足道。
5. 海若:传说中掌管海洋的神灵,出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6. 气吐霓:形容气势宏大,喷吐之气可化为彩虹,极言其威势。
7. 夫差:春秋末期吴国君主,曾兴兵伐越,一度称霸中原。
8. 水犀手:指披戴水犀甲的勇士。水犀,传说中生于水中的犀牛,其皮坚厚,可制甲。《国语·越语上》载:“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9. 三千强弩射潮低:用传说中吴越时期以强弩射潮止潮的故事。相传吴国曾命士兵用强弩射击潮头,以示对抗自然之力。
以上为【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以中秋观潮为题,借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抒写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与人类抗争精神的赞颂。全诗气势雄浑,想象奇崛,将自然现象与历史人物、神话形象熔于一炉,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又寄寓了诗人豪迈不羁的胸襟与对英雄时代的追慕。语言简练而意象壮阔,体现了苏轼七言绝句中豪放一路的独特风格。
以上为【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所作,描写中秋时节观钱塘江大潮的壮景。首句“江神河伯两醯鸡”,以夸张手法贬低江河之神,将其比作醋瓮中的小虫,反衬出大海之神的恢弘。次句“海若东来气吐霓”,笔锋转向东海海神,描绘其自东而来,气势如虹,吞吐天地,形成强烈对比,凸显潮水之雄奇。后两句由神话转入历史,“安得夫差水犀手”,表达了对古代英雄气概的向往;“三千强弩射潮低”则借用吴国旧事,幻想以人力征服自然之威。全诗融神话、历史、现实于一体,展现出苏轼特有的豪放气质与浪漫情怀。虽仅四句,却层层递进,意境开阔,堪称咏潮诗中的杰作。
以上为【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奇想天外,以神怪之事写人间壮观,东坡才力之大,可见一斑。”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六:“起二句极状海若之威,三四用夫差事,亦切地望,非泛用也。”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评:“以醯鸡喻江河之神,可谓藐视一切,而海若之雄,跃然纸上。”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专咏海潮之盛,托意深远,非徒写景而已。”
5.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雄词骏气,喷薄而出,读之令人神旺。苏诗之豪,于此可见。”
以上为【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