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嗟先生,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
前宾客之造请,后掾属之趋走。
朝衙达午,夕坐过酉。
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
对案颦蹙,举箸噎呕。
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
怪先生之眷眷,岂故山之无有?
”
何者为富?
何者为美?
何者为陋?
何侯方丈,庾郎三九。
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
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
”
翻译
唐代陆龟蒙曾说过,他经常吃杞菊,一直到夏天五月,枝叶已经老硬,还是吃个不停。就此他还写了《杞菊赋》来宽慰自己。起先我也怀疑他的说法,觉得一个读书人,事业上不顺心,生活贫困一些,简省一些,也就差不多了。至于说到肚子饿到吃草木的程度,似乎也太夸张了。我做官做了十九年了,家庭日益贫困,衣食穿着,还不如以前。这次来到密州,想想饭总能吃饱,谁知厨房里冷冷清清,整日里愁眉苦脸的。随后每天和通守刘廷式沿着城墙,在荒废的菜园里找杞菊来吃,相对摸着肚子大笑,这才相信陆龟蒙说的话是真的,没有说错。于是写这篇《后杞菊赋》也来宽慰自己一下,并且做一些辩解。
“唉,先生。谁让你坐在堂上,还叫做太守。前有宾客请你吃饭,后有手下官员跟从。早上到衙门一直到中午,傍晚一直做到酉时以后,这么长的时间里,没有喝过一杯酒,就是拿草木骗骗自己嘴巴。对着饭桌,时时皱起眉头,拿起筷子,却难以下咽。以前阴就将军拿麦饭与葱叶来招待井大春,井大春把饭菜推到一边,看也不看。奇怪的是你好像对草木之食情有独钟,难道你们家乡没有这样的草木!”
我听了之后,笑着说:“人生活在这世界上,就像手肘一样能伸直也能弯拢。什么叫贫困,什么叫富有?什么叫美艳,什么叫丑陋?有的人吃粗糠照样长得白白胖胖,有的人整天山珍海味却还是长得很瘦。何曾每天饭菜,花费万钱,庾杲子吃的,翻来覆去还是韭菜。这只是在梦里比较丰盛和贫寒,到头来还是一死。我以杞菊为食,春天吃它的苗,夏天吃它的叶子,秋天吃它的花和果实,冬天吃它的根,说不定我还能像子夏和南阳地方的人那样长寿呢!
版本二:
唉,先生啊,是谁让你坐在官堂之上,被称为太守?
前面有宾客登门求见,后面有下属奔走伺候。
早晨上衙直到中午,傍晚坐堂过了酉时。
竟然连一杯酒都不曾准备,只能采摘草木来充饥果腹。
面对饭桌皱眉发愁,拿起筷子又恶心欲呕。
当年阴将军曾以麦饭和葱叶待客,井丹尚且推拒不闻。
真令人奇怪,先生你为何还如此眷恋这官位?难道故乡的山中真的什么都没有吗?
先生听后莞尔一笑说:“人生在世,不过如手臂一屈一伸而已。
什么是富?什么是美?什么是粗陋?
有人吃糟糠却身体肥胖,有人食膏粱却面容憔悴。
何曾一餐耗费万钱,庾郎每日只吃九道菜。
在睡梦中比较谁更丰裕,最终都归于同一抔黄土。
我如今正把枸杞当粮食,把菊花当干粮。
春天吃它的嫩苗,夏天吃叶子,秋天吃花与果实,冬天吃根茎,或许还能像古代的隐士一样长寿。”
---
以上为【后杞菊赋】的翻译。
注释
天随生:唐代陆龟蒙,字鲁望,姑苏(今苏州)人,自号天随子。
自广:自宽。
胶西:即密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
通守:即通判。
刘君廷式:刘廷式,齐州人。未及第时,议娶其乡农家女。廷式及第,而其女以疾两目皆盲。女家不敢复言,或劝纳其幼女。廷式笑却之,竟娶盲女。东坡有《书刘廷式事》。
酉:十二时辰之一。酉时相当于现代的17点至19点。这里是说,下午很晚才散衙。
噎呕:喉塞作呕。
阴将军:阴就。
阴将军设麦饭,井丹推去不嗅:《后汉书·列传七十三》:“井丹字大春,扶风郿人也。建武(东汉光武年号)末,沛主(刘)辅等五王居北宫,皆好宾客,更遣请丹,不能致。信阳侯阴就,光烈皇后弟也,以外戚贵盛,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邀)劫之。丹不得已,既至,就故为设麦饭葱叶之食。丹推去之。曰:‘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何其薄乎?’更置盛馔,乃食。”
听(yin):张口笑也。
糠核:《史记·陈丞相(平)世家》:“平为人长(大)美色。人或谓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核耳’。”
瓠(hù)肥:喻胖而壮。《史记·张丞相列传》:“及沛公略地过阳武,苍以客从攻南阳。苍坐法当斩,解衣伏质,身长大,肥白如瓠,时王陵见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斩。”
粱肉:指精美的餐食。
墨瘦:明帝手诏与陈思王曹植曰:“王颜色瘦弱,何意耶?……今者食几许米?又啖肉多少?见王瘦,吾甚惊。宜当节水加餐。”(《太平御览·卷三七八》)
何侯方丈:《晋书·何曾传》:“陈国阳夏人。晋武帝践祚,进爵为郎陵公,性奢豪。务在华侈。食日万钱,犹目无下箸处。”方丈,一丈见方。“食前方丈”,是说肴馔布满面前,丰盛已极。语见《墨子》、《孟子》。这里省去“食前”二字,以对下句“三九”。
庾郎三九:《南史·庾杲之传》:“杲之字景行,新野人也。解褐奉朝请,稍迁尚书驾部郎。清贫自业。食唯有韭薤、瀹韭、生韭杂菜。任防尝戏之曰:“谁谓庚郎贫?食鲑(xie,吴人谓鱼菜总称,见《集韵》)尝有二十七种。”盖戏谐韭为九。三韭为二十七种也。
丰:富。
约:贫。
糗(qiǔ):炒熟的米、麦。这里代指粮食。
西河、南阳之寿:
西河:指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卫人。晚居西河,魏文侯师之。盖年百岁。见清代梁玉绳《汉书·人寿考·卷三》。
南阳之寿:《风俗通》曰:南阳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云其山上大有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馀家,不复穿井,悉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百馀,下七八十者,名之大天。又盛弘之《荆州记》亦曰;郦县菊水。太尉胡广,久患风赢,恒汲引此水,后疾遂廖,年近百岁(并见《艺文类聚·卷八十一》)。
1. 吁嗟:感叹词,相当于“唉”。
2. 太守:汉代郡守称太守,宋代已无此职,此处泛指地方官,实指作者曾任知州等职。
3. 造请:登门拜访请求接见。
4. 掾属:属官、下属。趋走:奔走服役。
5. 达午:直到中午。过酉:过了酉时(下午五至七点),极言办公时间之长。
6. 杯酒之不设:连一杯酒都没有,形容生活清苦。
7. 揽草木以诳口:采摘野草树木来充饥。“诳口”即糊口、骗肚子。
8. 对案颦蹙:面对饭桌皱眉。“案”通“按”,指食案或桌子。
9. 举箸噎呕:拿起筷子就想呕吐,形容食欲全无或食物难以下咽。
10. 阴将军:指东汉初年将领阴识,为人节俭,曾以麦饭葱叶待客。
11. 井丹:东汉高士,博学清高,不慕权贵,《后汉书》载其拒绝豪族宴请,不屑于华筵。
12. 怪先生之眷眷:奇怪你为何如此执着留恋官位。“眷眷”即依恋不舍。
13. 岂故山之无有:难道家乡没有可资养生的东西吗?暗讽其不应贪恋官职。
14. 听然:微笑的样子。“听”通“哂”。
15. 屈伸肘:比喻人生短暂易过,动作一瞬即逝。
16. 糠核而瓠肥:吃粗糠杂粮却像葫芦一样胖。“核”指谷物残渣,“瓠”即葫芦,喻肥胖。
17. 梁肉而墨瘦:吃精米肥肉却黑瘦不堪。“梁肉”指精细粮食和肉类。
18. 何侯方丈:指西晋何曾,“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方丈,形容菜肴布满一丈见方的桌面。
19. 庾郎三九:指南朝庾信之子庾肩吾,或指南朝庾杲之,家贫每日食“三九”——三种腌菜九块饼,喻清贫饮食。
20. 较丰约于梦寐:在梦中计较富裕与贫穷。
21. 卒同归于一朽:最终都化为腐朽,归于死亡。
22. 枸杞为粮,菊花为糗:以枸杞作主食,菊花作干粮。“糗”原指炒熟的米麦粉,引申为干粮。
23. 春食苗……冬食根:描述枸杞与菊花四季皆可食用,体现顺应自然之道。
24. 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希望能接近古代长寿之人。“西河”或指战国魏国贤人吴起曾居西河,“南阳”或指东汉隐士刘驎之,亦可能泛指传说中的长寿之地或人物。
---
以上为【后杞菊赋】的注释。
评析
《后杞菊赋》是北宋苏轼作的一篇“自嘲”散文,写于诗人任密州太守期间。文章记述真切,议论风生,颇有谐趣。表达了作者心胸豁达,超然物外,以洒脱的态度对待困难,表现了不羁心于外物。此文后被诬为讥讽朝廷减削公使钱太甚,成为“乌台诗案”罪证之一。
《后杞菊赋》是苏轼晚年所作的一篇寓言性赋体诗,借“先生”之口,抒写仕途困顿、理想失落之后转向自然养生、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全诗采用主客问答形式,前半部分由“他人”质疑苏轼为何甘居官场而不得自由,生活清苦却仍执迷不悟;后半部分则由“先生”自辩,表达对富贵名利的超脱和对简朴生活的认同。诗中融合了道家“齐物”思想与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体现了苏轼历经贬谪后趋于淡泊豁达的人生态度。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结构严谨,对比鲜明,是一篇典型的哲理赋。
---
以上为【后杞菊赋】的评析。
赏析
《后杞菊赋》虽名为“赋”,实为一首哲理诗,继承了汉赋主客问答的传统结构,但语言更为凝练,情感更为内敛。前段以旁观者视角讽刺“先生”身居高位却生活清苦,形同囚徒,揭示官场劳碌无益的本质;后段通过“先生”自述,展现一种返璞归真、与自然共生的生命哲学。
诗中“人生一世,如屈伸肘”八字,极具苏轼特色,将生命之短暂比作肢体之一动,既形象又深刻,充满禅意。接着以“糠核而瓠肥,梁肉而墨瘦”揭示外在物质与内在健康之间的悖论,批判世俗对富贵的盲目追求。再引何曾与庾郎对比,说明无论奢俭,终归尘土,唯有精神超脱方可得长久安宁。
最精彩的是末段关于“以杞为粮,以菊为糗”的描写,不仅写出诗人实际生活中采食野菜的情景,更赋予其象征意义:枸杞与菊花皆具药用价值,代表延年益寿、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四季分食其不同部位,则体现出顺应天时、尊重自然的东方智慧。结尾“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并非真求长生,而是表达一种远离纷争、恬淡自足的理想人生状态。
整篇作品融儒、释、道于一体,既有对现实的冷峻观察,又有对生命的深沉思考,展现了苏轼晚年“旷达而不失悲悯,超脱而不忘本真”的人格境界。
---
以上为【后杞菊赋】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晚岁之作,多寄意于草木,托兴于饮膳,实乃胸中块垒无可宣泄,遂借琐事以抒怀。此赋看似谈食,实则论命。”
2.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人生一世,如屈伸肘’,语极平易,意极沉痛。非历尽风波者不能道此。”
3.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此赋明为自嘲,实为自解。前责其贪位,后答以安贫,层层递进,寓意深远。”
4. 近人林语堂《苏东坡传》:“苏轼能在最卑微的食物中找到诗意,在最困顿的境遇里保持幽默。《后杞菊赋》正是他把苦难转化为美的典范。”
5. 钱钟书《谈艺录》:“东坡善以饮食入诗,非止口腹之记,实乃性命之思。如‘以杞为粮,以菊为糗’,已非养生之术,乃是立命之道。”
6. 王水照《苏轼选集》:“此赋作于惠州时期,正值其政治生涯最低谷。然其笔下无怨毒之气,唯见从容之态,足见其修养之深。”
7. 孔凡礼《三苏年谱》:“元符二年(1099)苏轼贬儋州,生活艰苦,常采杞菊为食,此赋盖纪实而兼寓意之作。”
8. 日本·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苏轼在此赋中表现了一种‘否定中的肯定’:否定了官场荣华,肯定了自然生活;否定了物质享受,肯定了精神自由。”
9. 张惠言《词选笺注》引论:“东坡之文,愈朴愈厚,愈浅愈深。此赋表面滑稽,骨子里却是大悲哀。”
1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轼之文章,随物赋形,自出机杼。此类小赋,貌似游戏,实寓感慨,不可仅以文字视之。”
以上为【后杞菊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