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夜晚的桥上灯火映照着溪水,一片明亮,我正想驾起小船随意前行。暂且叫来官府中的乐妓吹奏笛子助兴,明日清晨的新月将一直陪伴我们到三更时分。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翻译。
注释
1. 孙莘老:即孙觉(1020—1090),字莘老,北宋官员、学者,苏轼好友。
2. 夜桥:夜晚的桥边,或指桥在夜色之中。
3. 溪明:溪水因灯火映照而显得明亮。
4. 扁舟:小船,象征隐逸或闲游。
5. 取次行:随意而行,从容前行。取次,犹言“随便”“轻易”。
6. 官奴:官府所属的乐妓或侍从,宋代官府常有乐籍人员供宴乐之用。
7. 遣吹笛:指使其吹奏笛子助兴。
8. 明朝:明天早晨。
9. 新月:农历月初出现的弯月。
10. 三更:古代计时,一夜分五更,三更为子时,约夜间十一时至凌晨一时。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注释。
评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苏轼赠予友人孙莘老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清幽而富有诗意的夜景图,表现了诗人与友人共度良宵的闲适之情。语言简练自然,意境空灵悠远,既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暗含与友人相聚的愉悦心情。诗中“暂借官奴遣吹笛”一句略带调侃与洒脱之气,体现了苏轼一贯的豪放与不拘小节的人生态度。末句“明朝新月到三更”看似不合常理(新月不会出现在三更),实则以诗意的错位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浪漫氛围,耐人寻味。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夜景为背景,通过“灯火”“溪明”“扁舟”“吹笛”“新月”等意象,构建出一幅静谧而富有人情味的画面。首句写景,灯火映溪,光影交错,已具画意;次句“欲放扁舟取次行”,透露出诗人向往自由、随性而游的心境。第三句转写人事,“暂借官奴遣吹笛”,语带风趣,既反映当时官场宴游习俗,又显出诗人不拘礼法的个性。结句“明朝新月到三更”最为奇绝——新月通常傍晚可见,三更时早已西沉,此处有意打破时间逻辑,或为表达良宵难尽、月色长留的诗意感受,亦或暗示欢聚通宵达旦,直至晨月再现。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体现出苏轼“以理入诗而不碍情”的艺术功力。全诗语言平易,却意蕴深远,是典型的东坡式闲适小品。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语近情遥,清绝如画”。
2. 清代纪昀评苏轼诗云:“随手抒写,自然高妙,此等尤见真趣。”(《瀛奎律髓汇评》引)虽非专评此诗,然可移用于此。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苏轼七绝:“潇洒出尘,不着力而自妙。”此诗正合其格。
4.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校注本于本诗下注:“诗意清旷,托兴悠然。”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写景抒情,俱在不经意间,而风致自佳。”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