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鸡知将晨,饥鹤知夜半。
亦如老病客,遇节尝感叹。
光阴等敲石,过眼不容玩。
亲友如抟沙,放手还复散。
羁孤每自笑,寂寞谁肯伴。
元达号神君,高论森月旦。
纪明本贤将,汨没事堆案。
欣然肯相顾,夜阁灯火乱。
二豪沉下位,暗火埋湿炭。
岂似草玄人,默默老儒馆。
行看富贵逼,炙手借馀暖。
应念苦思归,登楼赋王粲。
翻译
寒鸡知晓天将破晓,饥鹤明白夜已过半。
如同衰老多病的旅人,每逢节令常生感慨。
时光犹如击石取火般短暂,转瞬即逝不容玩味。
亲友如沙聚成团,松手后又随风四散。
孤独漂泊时常自嘲,寂寞之中谁肯作伴?
元达自号“神君”,议论高妙如月旦评般清明。
纪明本是贤能将领,却沉沦于琐碎公文案牍之间。
他们欣然肯来探望,夜晚阁中灯火纷乱温暖。
盘中菜肴空空,愧对未饱之客;酒质淡薄,仅堪洗手。
待客从容,允许我随意戴帽,不怪我如谢安石般迟缓。
虽无美貌女子相伴,却有清雅歌声如珠玉连贯。
幸而尚存雄辩之舌,可论剑道以振奋倦怠懦弱之心。
两位才俊屈居下僚,如同暗火埋在湿炭之中。
哪像我这潜心著《太玄》般的隐士,在儒馆默默终老。
且看富贵之人步步逼近,权势炙手可热,还可借得余温。
应会想到我苦苦思归的心情,登楼之时如王粲般赋诗抒怀。
以上为【二公再和亦再答之】的翻译。
注释
1. 二公:指黄州地方官张怀民(字元达)与另一友人(或为徐大正,字纪明),二人皆曾与苏轼唱和。
2. 寒鸡知将晨:鸡能感知天将亮,比喻人对时间变化的敏感。
3. 饥鹤知夜半:鹤通晓时辰,传说鹤能夜半鸣叫,此处喻人因孤寂而夜不能寐。
4. 光阴等敲石:比喻光阴短暂,如同燧石敲火,一瞬即灭。
5. 亲友如抟沙:比喻亲友相聚如用手握沙,终将散去,出自佛典比喻。
6. 元达号神君:张怀民自号“神君”,苏轼戏称其善谈玄理。
7. 高论森月旦:形容言论高妙,如汉代“月旦评”般品评人物,见解卓然。
8. 纪明本贤将:徐大正曾任武职,有才干,故称“贤将”。
9. 汩没事堆案:指沉沦于繁琐公务之中,不得施展抱负。
10. 登楼赋王粲:用东汉末年王粲避乱荆州,登麦城城楼作《登楼赋》抒发怀乡之情的典故,苏轼借此表达思归之意。
以上为【二公再和亦再答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属其寄赠友人并自我抒怀之作。全诗情感深沉,结构缜密,既有对时光易逝、人生孤寂的感叹,也有对友人情谊的珍视与感激,更夹杂着对自身处境的自嘲与无奈。诗人以寒鸡、饥鹤起兴,喻示自己如老病之客,敏感于时节变迁,流露出浓重的生命意识。中间写友情慰藉,笔调稍暖,但随即转入对人才埋没、仕途困顿的愤懑。结尾以王粲登楼自比,寄托思归之志,情感层层递进,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既旷达又忧思的复杂心境。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用典自然,风格沉郁中见洒脱,是其贬谪时期典型的抒情佳作。
以上为【二公再和亦再答之】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寒鸡”“饥鹤”开篇,借物起兴,形象地勾勒出一个敏感于时光流逝、孤寂难眠的贬谪者形象。诗人将自身比作“老病客”,面对节令更迭,不禁感慨万千,凸显出生命短暂、聚散无常的主题。“光阴等敲石”一句尤为警策,以击石取火之瞬喻时间飞逝,极具哲理意味。随后写亲友离散如“抟沙”,进一步渲染孤独氛围。然而笔锋一转,写张怀民、徐大正二友来访,带来温暖与慰藉,“夜阁灯火乱”一语,画面感极强,透露出患难中友情的珍贵。待客虽简——“盘空”“酒薄”,但“许著帽”“不怪缓”的宽容态度,体现士人间的相知与尊重。虽无歌舞助兴,却有“清唱弄珠贯”的雅趣,显出精神交流的高洁。接着以“说剑”激励志气,反衬“二豪沉下位”的压抑现实,将个人命运与友人遭遇交织,深化了怀才不遇的悲慨。最后以扬雄“草玄”自况,甘于寂寞,却又不免羡慕“炙手可热”的权贵,矛盾心理跃然纸上。结句“登楼赋王粲”,收束全篇,将思归之情推向高潮,余韵悠长。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用典贴切而不晦涩,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在困顿中坚守人格、不忘理想的士大夫情怀。
以上为【二公再和亦再答之】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情真语挚,于萧瑟中见温厚,非深交不能道此。”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起结俱从身世感慨,中幅写交情,跌宕有致。‘盘空愧不饱’数语,极见宾主相得之乐。”
3.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语虽平淡,意实沉痛。‘二豪沉下位’句,含蓄不尽,足为时论。”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东坡在黄州诸作,此为最沉郁之一。不作豪语,而自见风骨。”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时心境,外旷达而内忧苦,此诗‘羁孤每自笑’以下,尽现其矛盾心理,尤以‘应念苦思归’作结,情味深长。”
以上为【二公再和亦再答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