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翻译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
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版本二:
我的家乡就在长江的源头附近,我为做官四处奔走,一路伴随着江水直奔大海。听说这里潮头高达一丈,即使天寒地冻,沙滩上仍有潮水退去后留下的痕迹。中泠泉南边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自古以来就随着波涛时隐时现。试着登上金山绝顶遥望故乡,只见江南江北遍布着青山。羁旅愁思难耐,又怕天色已晚,急于寻找归船;山中的僧人却苦苦挽留我欣赏落日美景。微风吹拂着万顷江面,泛起如靴纹般细密的涟漪;半空中晚霞绚烂,像鱼尾一样鲜红。此时正是月初新生之时,二更时分月亮落下,夜空一片漆黑。忽然看见江心似乎有火炬燃烧,火焰飞腾,照亮了山岭,连栖息的鸟儿都被惊飞。我心中怅然若失,无法理解那是什么,既不像鬼也不像人,究竟是什么东西?如此壮丽的江山,我却不肯归隐山林,恐怕是江神见怪,特意用奇象来警醒我的愚顽。我向江神致歉:不是我不想归隐,实在是身不由己啊!若我有田产而不归隐,愿像这江水一样永不回头。
以上为【游金山寺】的翻译。
注释
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句: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句: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中泠:泉名,在金山西。
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句: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江心似有炬火明”句:作者在此句下自注“是夜所見如此”。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另有一说“江中炬火”是一不明飞行物,后一句“飞焰照山”才能够解释。
谢:道歉。
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1. 金山寺:位于今江苏镇江金山上的佛寺,濒临长江,为古代著名胜迹。
2. 江水初发源:苏轼家乡眉山在长江上游,故称“江水初发源”,实为诗意表达,并非地理准确说法。
3. 宦游:外出做官谋职。
4. 潮头一丈高:形容长江潮水汹涌,一丈约三米多,夸张手法写潮势之大。
5. 中泠(líng):即中泠泉,又称天下第一泉,位于金山下,以水质清冽著称。
6. 石盘陀:指水中巨大而起伏不平的岩石,随波出没。
7. 初生魄:指农历每月初二、初三的月亮,此时月相如钩,刚现光明。
8. 靴文细:比喻微风吹拂水面形成的细密波纹,如同皮革上的褶皱纹路。
9. 断霞:残余的晚霞。鱼尾赤:形容晚霞颜色鲜红,如鱼尾之色。
10. 如江水:发誓之辞,意为若有田产而不归隐,愿受江水东流不返之罚,表示决心。
以上为【游金山寺】的注释。
评析
这首七言古诗共二十二句,大致可分三个层次。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末四句抒发此游的感喟。贯穿全诗的是浓挚的思乡之情,它反映了作者对现实政治和官场生涯的厌倦,希望买田归隐的心情。
《游金山寺》是苏轼早期的重要诗作之一,写于他初入仕途、宦游江南期间。全诗以“江”为线索,贯穿思乡之情、仕途感慨与自然奇观,情感由静而动,由景生情,层层递进。诗人借登山望乡抒发羁旅之愁,又通过江心火光这一神秘现象引发哲思,最终归结到“身不由己”的无奈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融合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体现了苏轼早年诗歌雄浑开阔、情理交融的风格特征,也为他后来在贬谪生涯中形成的旷达人生观埋下伏笔。
以上为【游金山寺】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以空间和时间为经纬展开叙述。开篇从“我家江水”起笔,将个人身世与长江相连,赋予江水以生命与情感。中间写登临所见:潮痕、石礁、青山、落日、晚霞、江月,画面丰富,动静结合。尤其是“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一联,对仗工整,比喻新颖,视觉感极强,堪称千古名句。而“江心似有炬火明”一段,则转入神秘氛围,描写夜间江中异象,既可能是自然现象(如磷火、渔火),也被赋予象征意义——或为江神示警,或为内心不安的投射。结尾处由景入理,发出“江山如此不归山”的感叹,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既有杜甫式的沉郁顿挫,又具李白式的浪漫奇想,展现了苏轼融汇诸家、自成一家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游金山寺】的赏析。
辑评
汪士行:“起二句,将万里程,半生事,一笔道尽。”
高步瀛:“既之与《后赤壁赋》同,而意境甚彼。”(注:引清人评“非鬼非人竟何物”之语)
纪昀:“首尾谨严,笔笔矫健,皆短而波澜浑阔。”
1. 《宋诗钞》评:“此诗气象宏阔,情思缠绵,盖东坡早岁得意之作,而忧患之机已伏其中。”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引冯舒语:“‘微风万顷靴文细’,写水妙绝;‘断霞半空鱼尾赤’,写霞亦妙绝。东坡天才,信手皆成佳境。”
3. 清·赵翼《瓯北诗话》云:“苏东坡诗,其妙处正在情景交融,理趣盎然。如《游金山寺》‘江心似有炬火明’一段,奇幻逼人,而结以‘江神见怪警我顽’,翻出新意,非寻常思路可及。”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选录此诗,评曰:“通体浑厚,无一字轻率。末数语沉痛之至,所谓‘有田不归如江水’者,非虚语也。”
5. 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这首诗把山水风景和自己的感触交织起来,尤其后半段写夜景,迷离惝恍,仿佛《后赤壁赋》的先声。”
以上为【游金山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