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郊外的原野上,春雨刚刚停歇,万物显得格外明媚秀丽。古老的寺庙周围长满了高高的修竹,幽深的树林中传来杜鹃鸟的啼鸣。睡意未消之际,柳絮纷纷飘落;目光所及之处,山樱盛开如火焰般绚烂。西边的窗下坐着一位患病的旅人,端坐凝望着袅袅升起的香烟,神情静穆。
以上为【游鹤林、招隐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鹤林、招隐二首:此为组诗之一,另有一首已佚或未传。鹤林寺、招隐寺均为唐代著名佛寺,位于今江苏镇江一带,为古代文人游览胜地。
2. 郊原:城外的原野。
3. 雨初霁:雨刚停。霁,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4. 春物有馀妍:春天的景物仍保有充沛的美丽。馀妍,犹言“余美”。
5.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
6. 杜鹃:鸟名,又称子规、布谷,其鸣声凄清,常用于表达春愁或羁旅之思。
7. 睡馀:睡醒之后。
8. 柳花堕:柳絮飘落。柳花,实指柳絮。
9. 目眩山樱然:耀眼的山樱花盛开如火。然,通“燃”,形容花开热烈。
10. 危坐: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专注的样子。此处表现病中静思之态。
以上为【游鹤林、招隐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游历鹤林、招隐二寺时所作,描绘了春日雨后山林清幽之景,并融入诗人病中静观的心境。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情景交融,意境空灵。前六句着力刻画自然之美:雨霁春妍、古寺修竹、深林鹃声、柳花轻堕、山樱灼然,色彩明丽而动静相宜。末两句笔锋转入自身,病客危坐看香烟,顿使画面由外景转向内心,透露出孤寂、沉思乃至超然物外的情怀。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淡、内省的特点。
以上为【游鹤林、招隐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江南春日山寺图景。开篇“郊原雨初霁”即营造出雨后澄澈明净的氛围,为全诗定下清朗基调。“春物有馀妍”一句总领下文,引出对具体景物的描写。古寺、修竹、深林、杜鹃,构成典型的禅意空间,既有视觉之美,又有听觉之韵。柳花轻堕、山樱如燃,则进一步以动态与色彩增强画面感,一静一动,一素一艳,相映成趣。
后四句由景入情,笔调转沉。“睡馀”“目眩”写出诗人身体状态的慵懒与感官的敏感,而“西窗有病客,危坐看香烟”更是全诗点睛之笔。香烟袅袅,既是实景,也象征心绪的升腾与沉淀。病中独坐,不言愁而愁自见,不言悟而禅意自生。此句与王维“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异曲同工,然更添几分苍凉与内省。
整体风格恬淡含蓄,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在经历人生波折后,寄情山水、静观自得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游鹤林、招隐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景清绝,而结语悄然,病中观烟,自有无穷意味。”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睡馀’‘目眩’二句写春困极真,‘危坐看香烟’五字静极,非亲历者不能道。”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苏诗至此,渐入渊永,不事雕琢而神味自远。‘山樱然’三字尤生动。”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晚年诗多此类,外示闲适,中藏感慨,香烟一缕,或即心事千回。”
以上为【游鹤林、招隐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