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天目山前碧绿的江水浸湿了衣襟,我在碧澜堂上眺望船只首尾相接、往来穿梭。修筑堤坝、抵御洪水并非我的职责,我只愿悠闲地目送苕溪之水静静流入太湖。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翻译。
注释
1. 孙莘老:即孙觉(1020—1090),字莘老,高邮人,北宋学者、官员,与苏轼交好,曾任湖州知州。
2. 天目山:位于今浙江西北部,分东西两支,是太湖流域重要水源地之一。
3. 绿浸裾:指江水碧绿,仿佛浸湿了衣襟。裾,衣襟,此处代指衣裳下摆。
4. 碧澜堂:湖州府治内的一处楼台,临水而建,可俯瞰苕溪景色。
5. 衔舻:船头相接,形容船只密集往来。舻,船头。
6. 作堤捍水:修筑堤防以抵御水患,指地方官治理水利的职责。
7. 非吾事:并非我的责任或志向所在,暗含对政务的疏离感。
8. 闲送:悠然目送,表现闲适心境。
9. 苕溪:浙江北部重要河流,分东苕溪和西苕溪,汇入太湖,流经湖州。
10. 太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南部与浙江北部交界处,苕溪为其重要水源。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注释。
评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苏轼赠予友人孙觉(字莘老)的作品,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全诗以山水景物为背景,借景抒情,既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又表达了诗人淡泊仕途、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前两句写实景,色彩鲜明,意境开阔;后两句转入抒怀,语气洒脱,流露出不愿纠缠于政务琐事、向往自然闲适生活的志趣。整首诗语言简练,含蓄隽永,体现了苏轼中期诗歌清丽中见旷达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评析。
赏析
此诗开篇以“天目山前绿浸裾”起笔,视觉与触觉交融,将读者带入一片青翠欲滴的江南水境之中。“绿浸裾”三字极具画面感,不仅写出水色之浓,更暗示诗人临水而立、心随景动的情态。次句“碧澜堂上看衔舻”,由远及近,转入人文景观,展现湖州城畔舟楫往来的繁忙景象,与前句自然之静形成动静对照。
后两句笔锋一转,从写景过渡到抒怀。“作堤捍水非吾事”一句语意双关,表面说治水工程非己所责,实则透露出对官场实务的超然态度。苏轼一生虽勤政爱民,但始终怀有道家式的退隐理想。结句“闲送苕溪入太湖”,以“闲送”二字点睛,赋予流水以诗意归宿,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从容与豁达。苕溪之水终归太湖,正如人生百虑终归宁静,此句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全诗结构精巧,由景入情,自然流转,展现了苏轼融理趣于景物、化哲思于日常的艺术功力。语言平实而意蕴深厚,是其赠答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二:“语极平淡,而意味自远。‘闲送’二字,有无穷寄托。”
2.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在湖守时作。苕溪入湖,本属常景,而曰‘闲送’,则见公之心迹矣。”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苏诗往往于不经意处见妙,如此诗末二语,若不经意,实乃精心结撰。”
4. 钱钟书《宋诗选注》:“借水言志,不着痕迹。‘非吾事’三字,看似推诿,实含自负。”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