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三更时分,夜将尽而月渐低垂,月亮欲落未落,景色格外奇特。明日人间之事谁能预料?且一直看到东方苍龙星宿西沉之时。
以上为【夜泛西湖五绝】的翻译。
注释
1. 夜泛西湖五绝: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任杭州通判时所作组诗,共五首,此为其四。
2. 三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三更约当子时,即今23点至次日凌晨1点。
3. 向阑:将近结束。阑,将尽。此处指夜将尽。
4. 欲落未落:月亮即将落下却尚未落下,形容月挂西天、低垂将隐之状。
5. 景特奇:景色特别奇异。
6. 明朝人事:指第二天世间纷繁事务。
7. 谁料得:谁能预料得到,表达世事难测之意。
8. 苍龙:古代天文术语,指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合称的苍龙星象。
9. 西没:向西沉没。古人观星,东方苍龙星宿若西没,表示夜已极深或天将晓。
10. 泛:乘船浮行,此处指乘舟游湖。
以上为【夜泛西湖五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夜泛西湖五绝》中的第四首(据通行版本排序),描绘了深夜泛舟西湖所见之景,抒发了诗人超然物外、暂忘尘忧的情怀。诗中“三更向阑”点明时间之晚,“月渐垂”与“欲落未落”细腻刻画出月将西沉的动态美,营造出静谧而神秘的氛围。后两句由景入情,以“明朝人事谁料得”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转而以“看到苍龙西没时”体现当下沉浸自然、把握此刻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能寄情山水、豁达自适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夜泛西湖五绝】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简洁笔触勾勒出一幅深夜西湖的幽美画卷。开篇“三更向阑月渐垂”即营造出万籁俱寂、人迹稀少的夜境,时间之晚暗示诗人独处静思的心境。“欲落未落景特奇”一句尤为精妙,不仅写出月亮徘徊天际的视觉奇观,更暗含一种悬而未决、动静相生的审美张力。这种“将落未落”的状态,既是自然景象,也可视为人生处境的隐喻——处于变化临界点,充满未知与可能。
后两句由景生情,宕开一笔。“明朝人事谁料得”陡然转入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透露出仕途风波中难以掌控命运的无奈。然而诗人并未沉溺于忧虑,而是以“看到苍龙西没时”作结,表现出一种顺其自然、活在当下的生活哲学。守望星辰西沉,实则是选择与天地对话,超越尘俗羁绊。全诗结构上由外景而内情,由瞬息之景引出永恒之思,体现了苏轼融哲理于写景的艺术高境。
以上为【夜泛西湖五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夜泛诸作,清旷绝俗,尤以‘欲落未落’一联为得夜景之神。”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评:“此等诗须于深夜亲历,方知其妙。‘苍龙西没’非泛语,实写天象之变,而寓意悠长。”
3.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在杭诗,多闲适之作,此数首尤见胸次洒落。不忧明日,但玩今宵,真有道者气象。”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善以天文入诗,此‘苍龙西没’既合实象,又增苍茫之致,较空言‘天明’更耐咀嚼。”
以上为【夜泛西湖五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