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晨,层层叠叠的山峦遮蔽了晨光,仿佛拥抱着千重山色;我在初秋微凉中酣睡正香,连外界的动静也未惊醒我。
昨夜饮酒时你多次叹息,我已深知你的归梦早已飞向吴兴故地。
以上为【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的翻译。
注释
1. 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此为组诗题序,说明写作时间、地点及背景。望海楼,杭州名胜;“榜出”指科举放榜之日;“復留”谓作者与另一位考官因事务未毕而滞留,未能如愿归去。
2. 乱山遮晓拥千层:清晨群山连绵,雾气缭绕,仿佛阻挡了晨光,呈现出层叠之势。“乱山”形容山势错落,“拥千层”极言山峦重叠。
3. 睡美初凉撼不应:在初秋微凉的天气中美美入睡,任外界如何扰动也不愿醒来。“撼不应”表现一种刻意回避现实的心态。
4. 昨夜酒行君屡叹:昨夜宴饮之时,你多次发出叹息。“酒行”指饮酒过程中。
5. 定知归梦到吴兴:我断定你的梦境已经回到了吴兴(今浙江湖州一带),此处代指故乡或理想居所。
6. 吴兴:古郡名,治所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宋代属两浙路,为江南富庶之地,亦为文人向往之所。
7. 試官:担任科举考试考官者,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参与科举事务。
8. 榜出:科举考试结果公布之日。
9. 復留:再次被留下来,未能按期离开。
10. 自和前篇:指本诗为和自己此前所作《望海楼》诗而作,体现诗人自我唱和的情趣。
以上为【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八月十七日再次登临望海楼时所作,延续前篇之意,抒写羁旅之思与友人别情。诗中以“乱山遮晓”起笔,描绘出清晨山景的苍茫与隔绝感,暗喻心境之沉郁。次句写自己沉睡不醒,实则透露出对现实的逃避或倦怠。后两句转入回忆,通过“酒行”“屡叹”等细节,刻画友人思乡之切,并推己及人,感知其归梦所向。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在仕途困顿中对友情与自由生活的深切向往。
以上为【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精巧,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转入抒情,情景交融。开篇“乱山遮晓拥千层”以雄浑笔法勾勒出清晨山景的压抑氛围,既是实景描写,又隐含仕途阻滞、前路迷茫的心理投射。“睡美初凉撼不应”看似闲适,实则透露出诗人对现实公务烦扰的厌倦与精神上的自我保护。后两句由己及人,从自身感受转向对同僚情感的体察,“君屡叹”三字凝练传神,写出友人内心的沉重与思归之切。而“定知归梦到吴兴”一句,则以推测语气道出确定无疑的情感判断,既显知己之深,又反衬出自身亦有归隐之志而不得脱身的无奈。全诗语调平和,意境深远,在平淡中见深情,典型体现苏轼中期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羁宦之情,不直言己思,而借他人之叹以映己怀,笔法婉曲。”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十五:“前二句写景入神,后二句情致缠绵,虽短章而有余味。”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睡美’一语,最能传东坡疏旷之致;‘归梦’句则见人我同心,语浅情深。”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类小诗,往往于不经意处流露真性情,此首尤得风神。”
以上为【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