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俯仰,寒暑相主客。
稍增裘褐气,已觉团扇厄。
不烦计荣辱,此丧彼有获。
我琴终不败,无攫亦无醳。
后生不自牧,呻吟空挟策。
揠苗不待长,卖菜苦求益。
愿君付一笑,造物亦戏剧。
朝来赋云梦,笔落风雨疾。
为君裁春衫,高会开桂籍。
翻译
人生百年不过一俯一仰之间,寒来暑往如同主客更替。
渐渐需要增添冬衣御寒,已感到夏日团扇被弃置的困厄。
不必计较荣辱得失,此处失去,彼处或许有所得。
我的琴声终究不会败坏,既不主动攫取,也不轻易舍弃。
后辈年轻人不能自我修养,只会空怀书策、徒然呻吟。
拔苗助长不等其自然生长,卖菜还苦苦追求多得些利益。
这位王郎却能静默退守,门外不见他奔走求进的踪迹。
只担心陶渊明那样的高士,常常被饥饿所逼迫。
凄冷的风撕扯着衣结,细小的雪片穿过门帘如席铺地。
希望你能付之一笑,天地造物本就如同一场戏剧。
清晨提笔写下《云梦赋》,笔势迅疾如风雨骤至。
我愿为你裁制春衫,共赴盛会,名字高列于桂籍之中。
以上为【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的翻译。
注释
1. 百年一俯仰:形容人生短暂,俯仰之间即过一生。
2. 寒暑相主客:寒暑交替,如同主人与宾客轮换,喻时光流转。
3. 裘褐气:指御寒的皮衣与粗布衣,代指冬衣。
4. 团扇厄:团扇夏用冬藏,冬天被弃置,比喻事物因时而废。
5. 不烦计荣辱:不必在意荣辱得失。
6. 此丧彼有获:此处损失,彼处或有收获,体现辩证思想。
7. 我琴终不败,无攫亦无醳:化用《礼记·乐记》“琴瑟友之”,“攫”指弹琴前的抓弦动作,“醳”通“释”,指放琴。意谓心境平和,不争不弃。
8. 后生不自牧:年轻人不能自我修养。“牧”指自我节制、修养。
9. 揠苗不待长:典出《孟子·公孙丑上》“揠苗助长”,比喻急于求成反坏事。
10. 卖菜苦求益:出自《汉书·食货志》,比喻小利亦不肯放过,贪求无厌。
以上为【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题为“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是回应友人王子立因风雨而生感慨之作。全诗借风雨之景,抒写人生哲理,融合了对世态炎凉的洞察、对功名利禄的超脱以及对友人高洁品格的赞许。诗中既有对时人急功近利的批评,也有对淡泊自守者的敬重,更以“造物亦戏剧”表达出苏轼一贯的旷达胸怀。结构上由人生短暂起笔,转入世情冷暖,再褒扬友人静退之德,终以豪迈之笔收束,情感跌宕而意蕴深远。语言质朴而富含哲理,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平淡中见深致”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以“风雨有感”为引,实则借景抒怀,寄寓深刻的人生哲思。开篇即以“百年一俯仰”点出生命之短暂,继以“寒暑相主客”暗喻世事变迁,奠定了全诗苍茫而超然的基调。中间部分通过对“后生”急功近利行为的讽刺——“揠苗”“卖菜”,反衬出王郎“静退”“无行迹”的可贵品格,体现出苏轼对道家“无为”与儒家“守正”相结合的人格理想的推崇。诗中“我琴终不败”一句尤为精妙,以琴喻心,表明诗人虽经宦海沉浮,内心仍保持从容不迫、不执不弃的境界。结尾处笔势陡转,从凄风苦雪跃至“笔落风雨疾”“高会开桂籍”,展现出苏轼特有的豪情与乐观,将个人困顿升华为精神飞扬。全诗语言简练,用典自然,情理交融,堪称苏轼晚年七言古风中的佳作。
以上为【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意深,于风雨中见胸次洒落,非俗手所能拟。”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起结俱有气势,中幅说理处不板不滞,‘我琴终不败’二句尤得乐天知命之旨。”
3.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晚年诗渐入平淡,然骨力犹存。此诗以自然景象发人生感慨,又以戏谑语收束,典型地表现其‘哀而不伤’的艺术风格。”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四十一:“此诗为王郎子立作,称其静退,忧其贫饥,情真语挚。末以‘裁春衫’‘开桂籍’劝慰之,见君子相期之意。”
5.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此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北归途中,时年六十五岁,诗中“凄风”“小雪”或为实写岭南气候,亦寓人生晚境之寒凉。
以上为【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