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海面上,汹涌的潮水如一线白浪从远处奔涌而来;站在望海楼前举目眺望,那浪涛瞬间如白雪堆积成山。从今以后,你一定要登上潮头高峰去亲身体验,再去细细观赏那如银山般壮丽的二十回大潮。
以上为【望海楼晚景五绝】的翻译。
注释
1. 望海楼:宋代杭州城东有望海楼,为观钱塘江潮胜地,后亦称“镇海楼”。
2. 涛头一线:形容潮水初起时远望如一条白线,为钱塘江潮典型特征。
3. 指顾:手指目视之间,形容时间短暂、动作迅速。
4. 雪成堆:比喻潮水汹涌而至,浪花飞溅如白雪堆积。
5. 潮上君须上:意谓你应该登上高处迎接潮水的到来。“上”字双关,既指登高,也暗含勇立潮头之意。
6. 更看银山二十回:“银山”形容巨浪如雪山般闪耀壮丽;“二十回”并非实数,极言次数之多,强调反复观赏之意。
7. 钱塘江潮:又称“海潮”,因杭州湾特殊地形形成世界著名的涌潮现象,尤以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最为壮观。
8. 苏轼此组诗作于熙宁年间任杭州通判时,共五首,此为其一。
9. “银山”意象在唐宋诗文中常用于形容巨浪,如唐代刘禹锡有“雪浪摇空千顷白”之句。
10. 全诗风格雄健,节奏明快,体现苏轼早期诗歌受欧阳修影响而兼具豪放与写实的特点。
以上为【望海楼晚景五绝】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望海楼晚景五绝》中的其中一首(通常认为是第三首),描绘的是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诗人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将潮水初起时的一线之形与瞬间化为雪堆银山的壮观过程生动呈现,展现出自然之力的震撼。后两句转为劝勉口吻,鼓励观潮者亲身登高迎潮,反复欣赏这大自然的奇观,体现出诗人豪放旷达的情怀和对壮美自然的热爱。全诗气势磅礴,意象鲜明,语言凝练,充分体现了苏轼写景诗中“以气驭景”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望海楼晚景五绝】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极简笔法勾勒出钱塘江潮由远及近、瞬息万变的动态过程。“一线来”写出潮之初现,细长而蓄势待发;“雪成堆”则状其骤至之威,视觉冲击强烈。两相对比,张力十足。前两句写景如画,后两句转入抒情劝勉,由景生情,自然转折。诗人不仅描摹外在景观,更引导读者主动参与——“君须上”三字充满召唤力量,体现苏轼积极入世、拥抱自然的人生态度。“更看银山二十回”以夸张手法强化审美体验的持续性与丰富性,使诗意悠远绵长。全篇虽仅四句,却层次分明,动静结合,气象宏大,堪称咏潮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望海楼晚景五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状潮如画,语带豪气”。
2. 清代纪昀评《苏轼诗集》时指出:“望海楼诸作,皆得江山之助,此首尤为警拔。”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载:“‘雪成堆’‘银山’等语,皆就眼前景写出胸中气,东坡所以不可及。”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曰:“此首写潮势之迅猛,用字斩截,‘上’字有力,见东坡胸次。”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首,但在论述苏轼写景诗时提到:“其观潮诸作,能以劲笔写壮景,不落铺张窠臼。”可为此诗旁证。
以上为【望海楼晚景五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