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忙着接果树、移花木,修补篱笆;腰间别着镰刀,手中拿着斧头,随时准备劳作。京城里的新鲜事总是最先传到乡野,而老农闲谈中的经验之言也并不容易被蒙骗。我闭门酿酒,开启往日社祭时的酒瓮;宰牛待客,不惜解开耕牛的缰绳。何时才能再见到那纤纤玉手,右手举杯、左手托腮的动人姿态呢?
以上为【次韵王廷老和张十七九日见寄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用韵作诗,是唱和诗的一种形式。
2. 王廷老:名震,字子发,北宋官员,与苏轼有交往。
3. 张十七:指张先,字子野,因排行第十七,故称“张十七”,著名词人,与苏轼有诗词往来。
4. 接果移花:嫁接果树、移植花卉,泛指园艺劳作。
5. 补篱:修补篱笆,象征田园生活。
6. 腰镰手斧:腰间佩镰刀,手中持斧头,形容亲自参与农事。
7. 上都:指京城汴京(今开封),政治信息中心。
8. 老圃:年老的菜农,此处苏轼自指,亦含隐逸之意。
9. 社瓮:社日祭祀所用的酒瓮,社日为古代春、秋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此处借指家酿酒。
10. 解耕縻:解开耕牛的缰绳,意为杀牛待客,不惜牺牲生产所需,极言待客之诚。
以上为【次韵王廷老和张十七九日见寄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王廷老与张十七(即张先)二人在重阳节所寄之诗而作,抒发了诗人退居乡野、安于田园生活的情怀,同时流露出对友人深情厚谊的思念。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象生动,既有农事劳作的实景描写,又有对往昔欢聚的温情回忆,展现了苏轼豁达中不失深情、闲适中蕴含雅趣的精神境界。末句以“纤纤玉”“持杯捧颐”的细腻描写收束,将思念具象化,情致婉转,余味悠长。
以上为【次韵王廷老和张十七九日见寄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重阳唱和为契机,展现了苏轼晚年虽处贬谪或退隐之境,却依然保持乐观从容的生活态度。前四句写田园劳作与世事通达:诗人躬耕自给,勤于“接果移花”“补篱”,体现出对简朴生活的热爱;“上都新事长先到”一句,既反映信息传播之迅捷,也暗含诗人虽居江湖之远仍心系朝政;“老圃闲谈未易欺”则彰显其阅历丰富、明察世情。
五六句转入宴饮场景,“酿酒闭门”“杀牛留客”,细节生动,表现了诗人重情好客的性格。“开社瓮”带有节日与民俗色彩,使诗意更添温厚。结尾陡转为柔情思念,“何时得见纤纤玉”一语双关,既可解为对美人之思,亦可视为对友人风雅聚会的怀念;“右手持杯左捧颐”的画面极具美感,以动作刻画人物神态,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由劳作而至宴饮,由现实而入追忆,结构自然,情感层层递进,体现了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次韵王廷老和张十七九日见寄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朴而意深,事近而情遥,末句尤见风致。”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上都新事’二句,语带讥讽而辞气和平,足见忠厚。‘杀牛留客’写出真率,非俗吏所能道。”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右手持杯左捧颐’,写态传神,只七字而风流宛在,东坡妙笔也。”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和作常能翻出新意,此诗则以情胜,末联设想之景,温柔旖旎,与其豪放之作异趣,可见其才情之广。”
以上为【次韵王廷老和张十七九日见寄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