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除夕本应早早回家,却因公务被滞留官衙。
我手持笔管面对囚犯,不禁流泪,哀怜这些被拘押在牢中的囚徒。
小人只为谋取一口干粮而犯法,落入法网也不知羞耻。
我自己也贪恋微薄的官俸,因循苟且,以致错失归隐休养的时机。
不论贤能还是愚钝,其实都是为了生计奔忙。
谁又能暂时释放这些囚犯?我只能默默含愧,对照前代贤者的德行而自惭。
以上为【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繫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余,復忝郡】的翻译。
注释
1. 熙宁中:指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苏轼曾任杭州通判。
2. 轼通守此郡:苏轼担任杭州通判。“通守”即通判,宋代州府副职,掌刑狱、钱粮等事。
3. 除夜:除夕之夜。
4. 直都厅:值宿于官署厅堂。“都厅”为州府官员办公之所。
5. 囚繫皆满:囚犯羁押满狱。“繫”同“系”,拘押之意。
6. 糇粮:干粮,引申为生计所需。
7. 堕网不知羞:指小人因谋生而犯罪,却不知羞耻。
8. 薄禄:微薄的官俸。
9. 因循失归休:因循苟且,耽误了归隐休养的时机。
10. 闵默愧前修:“闵默”即默然忧伤;“前修”指前代贤人,有德行修养者。
以上为【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繫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余,復忝郡】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追忆早年在杭州任通判时所作的一首旧题壁诗而写的感怀之作。诗中通过对当年除夕夜因公务羁留、目睹囚犯而生发的悲悯之情的回顾,表达了对仕途生涯的反思与对人生意义的深刻体察。诗人由囚犯之困联想到自身之缚,指出无论贤愚,皆为“食谋”,揭示了人在现实生存压力下的普遍困境。结尾以“闵默愧前修”收束,流露出对古代贤人高洁品格的敬仰与自身未能超脱的惭愧,情感真挚,思想深沉,体现了苏轼晚年历经贬谪后的人生彻悟。
以上为【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繫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余,復忝郡】的评析。
赏析
此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展现了苏轼作为士大夫的人道关怀与自我省思。开篇以“除日当早归”起兴,反衬“官事乃见留”的无奈,迅速切入主题。面对满狱囚徒,诗人“执笔对之泣”,并非单纯同情,而是由此触发对人性、仕途与生存本质的思考。他不将囚犯简单斥为恶人,反而理解其“营糇粮”的生存挣扎,体现出宽厚仁心。而“我亦恋薄禄”一句,更是将自己与囚徒并置,揭示出官吏与囚徒在“为食谋”这一根本动机上的共通性,极具哲理深度。这种自我解剖的勇气,正是苏轼人格魅力的体现。结尾“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以问作结,既是对现实制度无力改变的叹息,也是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以上为【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繫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余,復忝郡】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此诗由囚系而及己身,由一时之感而通人生之慨,语浅意深,非阅历深厚者不能道。”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六引冯舒语:“‘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此语痛切,直透人心,东坡晚岁之悟,尽在此十字。”
3. 清·沈德潜《唐宋诗醇》评:“触物兴怀,因事悟道。轼之诗多豪宕,此独沉郁,盖衰病之余,感慨弥深。”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曾言:“苏子瞻诗,往往于琐事中见大节,于自责中寓悲悯,此类诗最可见其胸襟。”可为此诗之旁证。
5. 《苏诗补注》引查慎行语:“公以才子之笔,写仁人之心。囚系之哀,已足动人;复自比于营禄之徒,益见其诚。”
以上为【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繫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余,復忝郡】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