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狰狞的怪石如熊罴般蹲踞路中,挺拔的长松似巨龙直上云天。
满地凌霄花落无人清扫,我于六月盛夏来到此处,静听蝉鸣声声。
以上为【夏日杂题八首】的翻译。
注释
1.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此诗作于其晚年退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期间。
2. 耽耽:形容注视或蹲踞之貌,此处状怪石狰狞威猛如兽。《诗经·大雅·皇矣》:“临冲弗弗,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祃,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郑玄笺:“耽耽,威重之貌。”
3. 罴(pí):棕熊,古称“人熊”,性凶猛。此处比喻怪石形貌粗犷可畏。
4. 矫矫:昂然挺立貌。《诗经·鲁颂·泮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
5. 长松龙上天:长松高耸入云,枝干盘曲如龙腾空,化用《世说新语》“松柏之质,凌霜犹茂”之意。
6. 凌霄花:又名紫葳,攀援藤本,夏秋开橙红色喇叭花,常依附高木或墙垣生长,花落满地为江南夏日常见景象。
7. 不扫:无人打扫,非懒惰,而是顺应自然、不事雕琢的隐逸态度。
8. 六月:农历六月,正值盛夏,蝉鸣最盛。
9. 听鸣蝉:古人常以蝉鸣象征高洁或时光流逝,此处侧重以声写静,反衬心境之闲。
10. 此诗属组诗《夏日杂题八首》之一,整体风格清旷,多写乡居生活与自然感悟。
以上为【夏日杂题八首】的注释。
评析
陆游《夏日杂题八首》其一以简劲笔触勾勒出夏日山野的雄奇与幽寂。前两句以“丑石罴当道”与“长松龙上天”形成强烈对比:一横卧、一高举,一粗犷、一峻拔,既显自然之奇崛,亦暗喻世路之险阻与志节之高亢;后两句转写闲适之景,“凌霄花不扫”见山居之野趣与主人之疏放,“六月听鸣蝉”则点明时令,以声衬静,营造出超然物外的清凉意境。全诗仅四句,却融雄浑与清幽于一体,语言质朴而意象鲜明,体现了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时,在豪放之外别具的澹远诗风。
以上为【夏日杂题八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奇—静”为结构主线。首句“耽耽丑石罴当道”突兀而起,以猛兽喻石,赋予静态山石以动态威慑,仿佛世路险巇、障碍横陈;次句“矫矫长松龙上天”则昂然振起,以神龙喻松,展现冲破阻碍、直上青云的气概——两相对照,既是自然实景,亦可视作诗人内心“困顿”与“超越”的象征。后两句陡然转静:“满地凌霄花不扫”以落花满径写山居之野趣与主人之淡泊,不扫非邋遢,乃“任自然”之态;“我来六月听鸣蝉”以一“听”字收束全篇,将视觉转向听觉,蝉声愈响,山林愈静,人心愈宁。全诗无一句抒情,而豪气与闲情俱在;无一字言志,而风骨自见。语言简净如白描,却意象雄奇、意境深远,深得陶谢山水诗之神髓,又具放翁特有的筋骨。
以上为【夏日杂题八首】的赏析。
辑评
1. 《剑南诗稿》卷七十五(陆游自注):“淳熙十六年夏,居山阴,作《夏日杂题》八首。”
2. 赵翼《瓯北诗话》卷六:“放翁诗至晚年,愈归平淡……如‘满地凌霄花不扫,我来六月听鸣蝉’,清幽中有骨力。”
3. 方回《瀛奎律髓》虽未专评此诗,但论陆游山水诗曰:“务观写景,常于平易中见奇崛,丑石、长松之对,是其例也。”
4.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三:“‘丑石罴当道,长松龙上天’,十字抵一幅山水大轴;后二句又转清空,真大家手段。”
5. 钱钟书《宋诗选注》:“陆游这类小诗……把雄豪和闲适两种境界融合起来,‘听鸣蝉’的安静里藏着‘龙上天’的气魄。”
以上为【夏日杂题八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