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初春十日,因寒冷而未能出门,竟不知江边的柳树已随风轻拂村落。渐渐能听到冰封的溪谷中流水潺潺,原野上青草茂盛,几乎掩盖了昔日烧荒留下的痕迹。几亩荒芜的园子仿佛挽留我驻足,半瓶浑浊的酒正等着为你温热。去年的今天,我正跋涉在关山路上,细雨纷飞,梅花飘落,令人肝肠寸断。
以上为【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的翻译。
注释
1. 正月二十日:即农历正月二十,时值早春。
2. 岐亭:地名,在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苏轼贬居黄州时常往访友人陈慥(季常)之地。
3. 郡人潘、古、郭:指黄州当地的三位友人——潘丙、古耕道、郭遘,皆苏轼贬黄期间交往密切者。
4. 女王城:黄州附近的一座古城遗址,相传为古代一位女王所居,非正式行政建制。
5. 东禅庄院:佛教寺院,位于女王城东,为送别之所。
6. 摇村:形容柳枝摇曳,遍及村落,极言春意之动。
7. 决决:水流声,形容冰雪融化后溪水流动之音。
8. 没烧痕:指野草复苏,覆盖了冬日烧荒留下的焦土痕迹。
9. 浊酒:自酿或粗制之酒,常用于表达简朴生活或离别之情。
10. 关山路:指通往贬所黄州的山路,象征仕途艰难与贬谪之苦;“细雨梅花正断魂”化用杜牧《清明》诗意,渲染悲凉氛围。
以上为【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正月二十日,记述他前往岐亭途中,友人潘丙、古耕道、郭遘等在女王城东禅庄院送行的情景。全诗以春景为背景,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前四句描绘早春生机萌动之景,后四句转入人事与情感,由景及情,自然流转。尾联追忆去年今日贬途中的孤寂凄凉,与今年虽处逆境却有友人相送形成对比,凸显人间温情之可贵。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在困顿中仍不失豁达与深情的精神风貌。
以上为【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精巧,情景交融。首联写久居不出,忽觉春至,透露出诗人对外界变化的迟钝与内心的封闭,反衬出春意之悄然降临。“不知江柳已摇村”一句,既写出自然之生机不可阻挡,也暗含诗人被贬后疏离世事的心境。颔联以听觉(“决决流冰谷”)与视觉(“尽放青青没烧痕”)相结合,进一步渲染早春复苏之象,冰消草长,象征希望重生。颈联转写人事,“荒园留我住”似写景,实寓羁旅漂泊之感;“半瓶浊酒待君温”则饱含温情,酒虽浊而情真,体现患难中友情的珍贵。尾联回溯去年今日,同样是正月二十,但彼时孤身一人,冒雨穿梅林而行,心境凄楚;今虽仍在贬所,却有友人远送,冷暖相较,感慨良多。全诗不着一“谢”字,而感激之意溢于言外。语言平实而不失韵味,情感深沉而节制,正是苏轼中期贬谪诗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一:“此诗情景相生,语极平淡而意极深厚。‘去年今日’一联,昔人谓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盖得之矣。”
2.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此诗作于元丰五年正月二十日,公在黄州第二年也。潘、古、郭三君送于女王城,情谊可见。末二句对举今昔,悲喜交集,最耐咀嚼。”
3. 查慎行《初白庵诗评》:“‘稍闻’‘尽放’二句,写出初春气象,非亲历者不能道。结处以景结情,弥觉黯然。”
4.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东坡七律,至此等处,纯以气韵胜。不假雕饰,而自然动人。‘细雨梅花正断魂’,与‘半瓶浊酒待君温’对照,无限低徊。”
以上为【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