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偶然在人生风波中得以脱身,到了晚年依然保持着如铁石般坚定的意志。我的境遇和心志大概会像香山居士白居易那样,虽曾涉足仕途,但与尘世的因缘终究不深,而修道向佛的根基却十分深厚。
以上为【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侍,次韵绝句四首,各述所怀】的翻译。
注释
1. 轼:苏轼自称。
2. 去岁春夏,侍立迩英:指苏轼于元祐年间在迩英阁为皇帝讲读经史。“迩英”是宋代皇宫中的讲经之所。
3. 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侍:指其弟苏辙也在同年秋冬之际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进入宫廷任职。
4. 次韵绝句四首:按照他人诗作的原韵和次序作诗唱和,共四首,此为其一。
5. 微生:谦称自己的生命或人生,意谓卑微之身。
6. 风波地:比喻政治斗争的险恶环境,暗指乌台诗案等政治迫害。
7. 晚岁:晚年,此时苏轼已历贬谪,步入人生后期。
8. 铁石心:比喻坚定不移的意志,出自古语“铁石心肠”,此处为褒义,强调信念不改。
9. 定似香山老居士:预料自己将像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那样,淡出政坛,归心佛道。香山居士为白居易晚号。
10. 世缘终浅道根深:指自己与世俗官场的因缘不深,而修道悟理的根基深厚。“道”可理解为儒者之道、人生哲理或佛道思想。
以上为【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侍,次韵绝句四首,各述所怀】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回忆自己与弟弟苏辙(子由)相继在朝廷任职的经历后所作的感怀之作。前两句写自身经历与心境:历经政治风波后幸得保全,虽处逆境,仍不失坚韧之志;后两句以白居易自比,表达自己对仕途的淡泊和对精神超脱的追求。全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体现出苏轼晚年成熟豁达、内守坚定的思想境界,也反映了他对人生际遇的深刻体悟。
以上为【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侍,次韵绝句四首,各述所怀】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晚年回顾仕途经历所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首句“微生偶脱风波地”以“偶脱”二字道出劫后余生的感慨,既含庆幸,亦有无奈,反映出他在政治漩涡中几经沉浮的辛酸。次句“晚岁犹存铁石心”则笔锋一转,展现其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即使历经磨难,初心不改,气节长存。后两句以白居易自况,借古人之境写己之心,既表达了对仕途荣辱的超然态度,又透露出归心于道、追求内心安宁的人生取向。全诗用典自然,对比鲜明,语言质朴而意蕴丰厚,充分体现了苏轼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后的旷达胸襟与高远境界。
以上为【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侍,次韵绝句四首,各述所怀】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意厚,以香山自拟,见出处之志。”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引冯舒语:“‘铁石心’三字,是东坡一生骨力所在。”
3.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此诗:“托意深远,非徒自叹,实有安命乐天之致。”
4. 《历代诗话》引张戒《岁寒堂诗话》:“东坡晚岁诗,多寓理于情,如此诗‘世缘浅’‘道根深’,皆从阅历中来。”
以上为【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侍,次韵绝句四首,各述所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